喊口号保障不了妇女权益
就在前几天,笔者一直关注的一位B站up主“火”了,原因是他的一期视频:“九品芝麻铲屎官”没有50万彩礼,女朋友被强行拖走。视频一经发出就引起轩然大波。
看到视频里女方父亲的行为,很多网友直呼无法理解,“都2202年了,还有这种匪夷所思行径?”。其实这种让人大呼离谱的事情非常之多,比如丰县八孩母亲的遭遇,比起前者来更让人发指。
这两件事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对人权的漠视和对妇女权益的侵犯,在笔者看来,他们只有程度之分,并无本质之别。
在谴责人贩子和女方父母等一系列相关人员时,笔者也注意到了基层政府的暧昧态度。
从丰县相关部门否认拐卖,再到银川回应“已经处理此事”,都显示出一种大事化小的态度。面对汹涌的舆情,他们的回应更像是“哦,我知道了“的已读未回。
从一些网友的回复里和相关部门的处置中,我们看到了对生命尊严的漠视,也看到了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家庭观念。
为什么妇女权益保障在一些地方会成为难题?
客观上来讲,其实中国妇女解放的总体程度是要比很多国家都高的,就拿最近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来说来说,背后因素之一就是中国在亚洲独树一帜的妇女解放程度。大家很少知道的是,1991女足世界杯第一届,就是选在中国举办的,当时考虑的就是中国的女足参与率远远超过世界(不仅是亚洲)。而中国在这一赛事中也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届的女足杯只有12个队伍。而今年这届的亚洲杯,更是只有5个球队。妇女的地位可见一斑。
中国妇女的地位主要得益于新中国建立后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能顶半边天”在那时起更成为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号。妇女在学校、社会行业中的参与率大幅度提升,各个工厂、单位都建起了公共的洗衣房、育儿所,以减轻妇女负担。卫生巾也是在建国后开始大量生产,妇女健康卫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村落与工厂的妇联组织妇女们批判大男子主义,鼓励妇女们揭露身边的陋习,帮助群众们纠正自己头脑中的落后思想。(今天的妇联还有存在感么?)
随着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巩固,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的地位愈加平等。
“彩礼在那时”更是无稽之谈,因为社会已经承担了劳动力的抚养成本,住房、医疗、养育,都由社会兜底,又因为当时的经济体制,所谓彩礼显得百无一用。
如此来看,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是很到位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丰县八孩,会有“九品芝麻官”的遭遇?
在笔者看来,这一方面源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残留和法制意识的淡薄,让许多人把一件严重侵害个人生命的案件当做“家务事”。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又撕碎了封建社会社会含情脉脉的人情面纱。在封建时期,依附于封建宗族的个体的利益和宗族是大幅捆绑的,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个人独立意识无从谈起。尤其一个妇女,把自身和宗族绑定,才是最优化的生存策略。
而资本主义既带来人的解放,也将个人抛掷到社会中,比起抱团取暖,原子化的个体和家庭更适应资本的积累——市场关系取代了宗族血亲关系。
资本把男人女人和一切都商品化了,“唯利是图,斤斤计较、投机倒把”成了致富宝典,只要能制造“利润”,吃点“人肉”算什么?收彩礼来赚外快,靠 “卖女儿”来致富——这事儿完全说的通。地位下降的何止是妇女同胞们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封建意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怪异结合,而这种结合又拧把出了这许多恶心的人、恶心的事。
然而这只是意识形态方面,并不是问题的命门。价值观、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丰县拐卖现象普遍的背后,是人口的贫困与流失,所以也才有贾平凹之流的“不买媳妇,这个村子就消亡了”之说。这显然荒谬至极。
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肯定要改变人的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要怎么树立呢?目前的方法是“喊口号”,靠遍布街巷的24字核心价值观的标语牌来宣传。我相信丰县有这种宣传,银川肯定也有。然而到底什么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呢?退一步来说,就算搞清楚了,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怎么立得住呢?相比上层建筑价值观,前者才最为重要。
人权的保障不是靠喊喊口号就能改变的。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没有经济基础的保障,不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再怎么号召权益保障,恐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