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被“整急”了吗?
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15天免费住宿;
青年创业最高资助100万元;
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
近日,深圳围绕“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发布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举措,引发广泛关注。
在“杭州六小龙”引发城市反思潮,素有“科技第一城”美誉的深圳被反复拿来作比较的背景下,有媒体把深圳的大手笔解读为“杭州把深圳整急了”。
果真如此吗?
01
从小渔村蝶变为国际创新之城,创新早已刻入深圳这座城市的基因。
大疆创始人汪滔曾说:“我怀揣技术谋求创业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深圳。因为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我常常想,这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用去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就可以在踏实做事的埋头苦干当中,达到创业之巅,这样的故事恐怕只有深圳才可以实现。”
可以说,无创新,不深圳。
优化营商环境,培厚创新沃土,是深圳奇迹的重要秘钥。对于城市基因,对于被实践反复证明的成功经验,深圳当然要坚持下去并不断“加码”。
近的来说,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市政府在正在召开的市两会上已经立起flag——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5%,经济总量也要迈上4万亿元体量。这需要继续向创新要动力,有力支撑起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远的来看,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在发展环境上就要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创新和人才政策,加快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对于深圳来说,创新不是被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这座城市的内驱力。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特点,也不是先行示范区的应有作为。
02
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生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曾作过一个类比——在大自然的生态里,先是底下长出一层草,涵养后可以生长灌木,灌木可以涵养更多的水,然后就有机会长出乔木,所以生态系统包含草、灌、乔。“草灌乔”的概念最初源自西部开发时的教训:为了解决当地沙漠化问题,就要种植绿色植物,但是引种的大树都活不下来,后来发现是由于土壤中涵养的水分太少,一下子种大树难以存活,所以一定要从种草开始。
与自然界的草很难长成大树不同的是,小草型的小微企业却有可能长成乔木型的大企业,但谁也不能预见哪棵“小草”会长成“大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不能只关注“大树”,更要学会“种草”,打造拥有“草灌乔”的健康产业生态,才能增强发展韧性。企业群落的厚度,也是保证地区经济长久繁荣的重要底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