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过于文本化,这个文化现象也需重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时期,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许多文句包含“卡夫卡”仨字,那还文本阅读时代,比如《青年一代》、《读者》、《书林》。当然那都与“高贵”、“诗意”、“浪漫”有关的文字,我知道“卡夫卡”是位外国诗人,除此外对他就一无所知了,更弄不明白短短几行文字就浓缩了“高贵”、“诗意”、“浪漫”所有意境;甚至我还奇怪的将他与“裴多菲”关联在了一起,虽然心里明白他俩毫不搭界——要说有点搭界的话,他俩都是外国人;更多搭界的话,也许都还年轻(或年轻过),都是男子……
后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从文本阅读过度到屏幕阅读,这个小细节仍保持着,似乎还多了个细节:文句还经常配有美女照片——大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影视女星;可是,我那奇怪的关联还是没变,这脑袋肯定被驴踢了,直觉中他俩不搭界,可脑瓜中一闪现“卡夫卡”这仨字,后面肯定出来“裴多菲”—— 我们那时代对“裴多菲”肯定熟悉的(也不尽然),至少他的“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可这个美女在旁边,怎么的似乎意境不般配——虽有“爱情”俩字在,这意境实在不般配。
后来更奇怪的将他与某位外国经济学家关联在了一起,这位经济学家名字中好像也带“卡夫”或“夫卡”字眼的。虽然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当时还曾想,名字中带“卡夫”或“夫卡”的,一定会引起人们“高贵”、“诗意”、“浪漫”的联想?被驴踢得不轻,经济学家是公认的最不浪漫的一个群体,怎么也会关联在了一起?这肯定有奇怪的因子在,后来当然不再奇怪,更多进入理性思考,比如我曾经的一个思考:中国文化有个现象,单靠文本就能将“高贵”、“诗意”、“浪漫”这类意境表现出来,而外国文化表达同类意境,往往需要好多手段——分别运用或协同运用,比如诗、歌唱、音乐、朗诵、舞蹈、绘画、建筑……,等等不下十几种。
中国文化的这个特点在好多事物中有所表现,比如多年前我曾投稿的《政治家+诗:中国的巫傩现象》,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明明是个政治家,并且如此铁腕,可他留在华人心目中的形象却是个“诗人”、“文学家”,甚至包括曾国藩之类杀害南京人民的穷凶极恶凶手。我分析,可能他留有后世“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所谓十六字箴言有关,所谓“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之类佳句,还留给后世《曾文公家训》大部头——以前我到一位企业家那儿做客,他后面橱窗就排列曾文公a、b、c、d,一直到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