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发布“禁规” 院士摇钱树欲坠
——期盼中国工程院同步约束
1994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向全体学部委员发出通知: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此,院士制度建立。
院士制度是对学术贡献者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学术荣誉,所以为终身制。我国的院士不仅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重大项目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也是爱国奉献的道德模范,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但近年来,一些人发现了院士背后的寻租空间,想方设法钻到院士队伍之中或利用院士谋取利益。这些人不仅背离科学精神,而且突破道德底线,损害了真正院士队伍的良好声誉。
有的利用“院士”头衔参与商业活动,为某些追利者撑场面、站台面,从中牟利;有的将“院士”头衔挂靠多个单位,不劳而获取多份“报酬”,取得票子与房子等奖励;有的将院士头衔当成绿色“通行证”,通过各种渠道申请项目,而本人根本不参与研究……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并非真正的学术研究者也想法挤了进去。
虽然这些现象只发生在极少数院士身上,但却破坏了院士学术荣誉的纯正性,损害绝大多数真正院士的名声。
为了维护院士队伍的尊严,相应约束机制也就应运而生,比如未退休院士只能受聘一个院士工作站,退休院士最多只能受聘3个院士工作站,且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而且规定,院士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
但事实上,既有的相关规定并未真正落实到底,制度形同虚设。比如,不少院士受聘院士工作站普遍超过未退休受聘一个、退休受聘3个院士工作站规定。有的退休院士一共在全国受聘五、六个院士工作站,并且每月参加各种论坛多达二十多次,根本无法保证“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
2023年9月5日,各大新闻网站几乎同时刊载一条重磅新闻:中国科学院网站发布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
与2014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会议通过的共五章26条的旧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简称“院士行为规范”)相比,新版《院士行为规范》新增一个“禁止行为”章节:
禁止参与有损中国科学院及院士群体声誉的活动。禁止以院士称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禁止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禁止参与设置以“院士”冠名的非学术活动场所。
禁止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禁止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评审、评价、评估、推荐等活动。禁止违背推荐、评审、鉴定和评奖等活动的公平和保密原则。
禁止院士增选中的各种不当行为。禁止接受任何个人或单位委托推荐、无原则推荐;禁止在院士增选中说情打招呼;禁止与候选人发生不当交往和利益交换;禁止接受各种名目的送礼;禁止参加可能影响院士增选公正性的会议和活动等。
禁止违反规定与候选人交流增选工作相关事宜。禁止泄露个人收到的与院士增选有关的微信、短信、邮件、信件等投诉信息或材料。
禁止以任何方式向他人泄露评选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讨论、评价、投诉及调查处理意见、选举结果等。禁止擅自向社会公开整个增选过程的任何信息。
众院士助力会展论坛经济搂钱 事实上,有的院士每每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有的院士每每以院士名义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有的院士每每以院士名义一个月参加二十多次各种论坛、甚至赶集似地一天上午、下午和晚上走两三场;有的院士每每以院士名义参与设置以“院士”冠名的非学术活动场所等等不一而足……
会展论坛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和论坛,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论坛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
一般而言,主办会展论坛首先在于邀请嘉宾,而院士尤其是著名院士首当其冲被邀请——因为越是著名院士(层级越高)出席,越能吸引更高级别的政府官员出席。比如,邀请到享受副部级待遇的两院院士出席,就可能邀请到副部级政府官员出席。
一般而言,邀请到级别越高的官员出席,就能邀请到层级更高的企业家(国企央企)、著名民营企业家出席。而层级越高的企业家出席,就能获得更多经济赞助与广告投放——这是一个多赢的结局。当然,院士官员实质上就成为会展论坛主办方的摇钱树——尽管主办方当然给院士官员发放车马费(院士出场费大多一万元),但比较主办方的经济回报,完全是“九牛一毛”。
院士超标建站捞钱知多少?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中国科协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好创意、好形式,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挥组织特色和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推进产学研联合,在实践中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创性工作。
但现实中,一些院士工作站已经离经叛道,有名无实,甚至成为捞钱工具。
各省市和企业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立项科研项目——创建院士工作站后省市政府和企业都会跟国家申请大量投资,动辄每年百万、甚至千万上亿——无论科研项目是否获得成果,各方皆大欢喜、反正资金到位就行,院士自然可以获得相应报酬。
而那些著名院士,各省市争着赶着邀请他们开设院士工作站,有的院士到处搞院士工作站敛财,最夸张的李兆申院士两年内居然创建八十多个院士工作站,结果被公开被点名批评。
2017年11月,李兆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开始频繁建立院士工作站。在安徽,他曾一天参加两场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长江日报记者逐一统计发现,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李兆申建立、共建的院士工作站(室)多达89个,其中87个在医疗机构。
202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述:“徒有虚名的院士工作站决不能‘一站到底’”。 据悉,一些院士工作站打着院士名号申请经费,其实徒有虚名。
一些地方盲目设站、争相设站,主要是为了打着院士旗号装门面、添政绩、找经费,有限的资源并没有用在刀刃上,不仅浪费珍贵的科研经费,也带坏了学术风气、亵渎科学精神。
《人民日报》评述提醒一些院士,“更需要爱惜科学家的声誉,把精力、时间用在求真务实上。”
据报道,有院士一人设立工作站多达数十个,甚至一天内要出席两场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能有精力兼顾工作吗? 《人民日报》评述指出:目前,已有多地撤销名不副实的院士站。但是我们更应认识到,除了撤站,更需严把入口关,对设站真正“设限”,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批,不达条件的坚决不拨经费。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两院院士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珍视这一财富就要踏踏实实地营造良好工作条件,助力院士们学以致用、服务一线。唯有如此,院士工作站才能‘一站到底’”。
据悉,2013年就规定了院士退出机制,但迄今为止,基本上还是纸面上的东西,没有真正实落实、无法发挥实际效力。尽管中国工程院曹耀峰、王安2名院士因为违法乱纪而被“双开”,也被撤销院士资格。但其他两院院士如果没有公然的类似违法乱纪之作奸犯科,哪怕到处建站走穴沽名钓誉,也丝毫不影响院士交椅稳坐。
【文/陶勇,本文为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