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站在实事求是的高度正确评价小岗村(三)

2024-01-27
作者: 黄泽元 来源: 红歌会网


  ——评陈文胜《需要从党史的高度看待小岗村的历史地位》之三

  三、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作者在这部分说道:“谁能想到,曾经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的小岗村,‘大包干’后的第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十几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350元,为1978年的18倍”。这是官媒重复了几百遍的小岗村数据。第一年(即1979年)粮食总产达十几万斤,并由此得出结论:一朝越过温饱线。粮食总产达十几万斤,这个数据基本是可信的,但说“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个数据就根本不靠谱了。老叟经过计算,每亩才只有17斤。每亩17斤,这连种子都收不回,你相信吗?而且一连种了15年,世上竟有这样的荒唐事?既然那时是计划经济,就会得到各级政府的严格管理,小岗村种了十五年地,每亩只有17斤,难道就没有哪一级政府来管吗?生产队上面有大队,大队上面有公社,公社上面有县里,这一级一级的管理部门,难道都是不管事,只吃干饭的摆设吗?这么多年就没有哪个干部发现这个问题吗?根据乌有之乡网站的披露,小岗村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达到过20万斤,经计算,亩产四百斤。小岗村有500亩土地,而且土地肥沃,达到这个产量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亩产400斤这个产量并不算很高。小岗村之所以年年外出要饭,那是凤阳一带的传统,而且是农闲时外出,这并不是由于饥饿迫使的。凤阳花鼓是他们的一门技能。直到21世纪现在,在我们湖南郴州地区的桂阳县,仍然有农民在农闲时外出乞讨,我们能不能因此完全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包产到户呢?说这是饥饿迫使的呢?

  作者又说道:“谁能想到,相比改革前在人口增加44.4%、可耕地面积每年减少的3000平方公里的情况下,从1984年废除布票,到1992年废除粮票;由不到十亿人口连数量都无法满足的食品短缺饥饿时代,到现在十四亿人口却农产品过剩而满街的农产品卖不出、不仅要“舌尖上的安全”还要“舌尖上的美味”的时代,中国的农业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尽管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主要是进口大豆,接近粮食总进口量的80%。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自给率均在95%以上;其中大米从2016年的进口数量逐年下降,到2019年同比下降53万吨。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中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吨,库存量可以确保全国一年的消费”。

  在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点,新中国建立后,之所以实行粮票制度,是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为什么要实行统购统销?是为了防止奸商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只要稍微了解一点新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解放初期,一些大粮商趁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兴风作浪,大肆囤积粮食,等待时机,哄抬粮价,上海是最为典型的城市。这对新生的红色政权是个极大的考验。党中央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从全国各地调集粮食,然后平价向老百姓销售,稳定了粮食市场,挫败了奸商们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阴谋,一些奸商反而纷纷破产。为了防止奸商们再次使用囤积居奇的邪恶手法,党中央决定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对城市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并长期实行下去,粮票于是应运而生。实际上,城市居民的粮食很多都有剩余,并将剩余的粮票接济农村粮食欠缺的亲戚。由于大跃进时期“五风”盛行,全国普遍购了过头粮,再加上自然灾害,于是出现了三年饥荒。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度过了饥荒,完全恢复了生产,并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农业调整政策,实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固定征购指标。但农民总害怕上面会随意增加统购指标,于是农民中普遍存在瞒产行为,请看百度百科里的一段话:“瞒产私分运动,在全国也从未真正停止过。湖南省某县一位老干部说:‘瞒产私分,厉害,一直没有停过。一般瞒总收入的三成四成,普遍的都要瞒一点,不瞒是少数的……一直瞒到包产到户’”。对于生产队的瞒产现象,老叟小时候是不懂的,后来成年后,看到生产队长,队上会计总不公布队里的粮食总产量,后来便慢慢懂了:队里在瞒产,不仅自己队里在瞒产,其他队也在瞒产。在前面老叟曾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出从1970年到1979年全国每年人平产粮是604斤,其实是不止的,实际上人平产粮至少达到了720多斤以上。根据这个粮食水平,在七十年代,我国粮食已完全能够自给,甚至有余,完全可以取消粮票,也许是中央从谨慎起见,一直没有取消,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取消。没想到这成了公知精英、官媒肯定后三十年,抹黑前三十年的话柄。

  作者终于承认了“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据我们所知,我国每年粮食进口量达一亿多吨。这倒让我们对现在的粮食安全担心起来,虽然进口的80%是大豆,大约8千万吨,但原先生产大豆的土地面积不是空出来了吗?这空出来的土地面积不是可以用来种粮食吗?这不是等于多出来了种粮食的土地面积吗?粮食产量至少是大豆产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进口大豆,而自己种大豆,这等于我们每年要减少生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产量的土地面积。进口八千万吨大豆,等于每年进口了1亿六千万吨粮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进口大豆,我们国家的粮食就会短缺一亿六千万吨,即3200亿斤,这相当于5亿人口的粮食。短缺5亿人口的粮食,这是多么令人恐惧啊!如果这样的情况真的出现,就一定会出现粮食恐慌,我们国家的粮食形势还会是大好吗?

  作者还说道:“2019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吨,库存量可以确保全国一年的消费”。这里说的主粮库存是不是就是储备粮?根据乌有之乡网站披露,我国在前三十年就有五千亿斤储备粮,是用于备战备荒的,现在的储备粮是不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三十年过去了,现在仍然只有2.8亿吨,即5600亿斤,我们现在岂不是在吃前三十年的老本,这何来的粮食形势大好?

  在这一部分,作者以及其夸张的手法,宣扬小岗村的历史作用以及丰功伟绩,吹嘘“小岗村改革破解了全球人口大国现代化的时代难题”,因为“当时的体制没有办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说当时的体制没有办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纯粹是胡说八道,他们睁着眼睛也不看看,为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粮食发展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首先是水利,人民公社时期修筑了八万座大中型水库,还有无数条灌溉渠道,结束了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历史。有收无收在于水,如果没有这些水库及水渠,包产到户能做到旱涝保收吗?如果经常遇到大旱或大涝,包产到户能保证粮食不失收吗?其次是肥的问题,多收少收在于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没有化肥,仅靠农家肥,粮食产量很难进一步提高。在70年代初期,我国就决定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十三套大型现代化的化肥生产线,到70年代后期,这些化肥生产线都陆续到货,并在80年代初期开始发挥粮食增产的重要作用。其三是种子,在不增加肥料的情况下,优良品种能显著增加产量。我国在六十年代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主粮的优良品种。杂交水稻在70年代早期研究成功,在70年代后期陆续推广,在80年代得到普遍种植。无论是13条现代化的化肥生产线,还是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都是在7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发挥增产的作用,特别是在82至84年出现了明显的粮食增产。可是精英们却将粮食增产的功劳全部算在包产到户上,一时间,“要吃米,找x里,要吃粮,找x阳”的狂吹风暴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完全不顾x里在安徽主政期间,安徽的粮食产量连续减产的事实。据安徽当地人自己说,他们从未听到过安徽农民喊过“要吃米,找x里”这样的口号。作者陈文胜在这一部分中,无非是重弹“要吃米,找x里”,“要吃粮,找x阳”,和“一包就灵”,“一股就灵”等陈词滥调,目的是要鼓吹小岗村的丰功伟绩和历史意义,即:没有小岗村就没有包产到户,没有包产到户我们至今仍在挨饿。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盲目地虚构和夸大小岗村的作用,无限拔高小岗村的历史意义,这会败坏我党的优良作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任危机。为什么现在各级领导干部是说什么人民群众都不相信,其中有多种原因,但不实事求是地宣传小岗村和包产到户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文/黄泽元,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