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传统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的区别,同时我们又进一步讨论了两种基本制度的区别。我们在讨论传统公有制时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公有制,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它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这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的基本特点。而我们在讨论基本制度时,我们则发现,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制度和劳权制度的基本区别。而所谓的的产权制度,则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独立的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制度;而所谓的的劳权制度就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制度。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一即与基本制度结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实际上只能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产权公有制模式;另一种是与劳权制度相结合的劳权公有制模式。

  在本文中,我们就讨论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

  1,前苏联的公有制模式,即所谓的的传统公有制模式,就是产权公有制模式。因此,产权公有制模式,也就是苏联模式。

  2,苏联模式或与产权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的公有制模式。

  认识了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了产权企业制度的基本性质,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公有制模式--即“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产权企业制度”模式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公有制企业只有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必须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在公有制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产权企业制度体现的却是资产所有权;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

  传统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独立的资产所有者,使劳动所有者成了唯一规范的生产主体,如果我们建立了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公有制企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劳动者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劳动者和公有制企业就会处于相互满足、共同发展的良好状态。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排斥广大劳动者主人翁权利”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在事实上否定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和权力,使劳动者觉得公有制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在的好处,从而使劳动者失去了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从而使公有制企业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公有制企业“主体缺位”、“所有权约束缺乏”等弊病,这就必然会造成公有制企业“官僚主义、特权与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断发展”。

  传统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使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生产中失去了意义,客观上使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成为关键,如果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在管理上建立劳动者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让劳动者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分配上真正建立“补偿消耗的,扣除必要的,余下都是自己的”⑶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制度,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就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劳动者的劳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公有制企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产权企业制度采用工资预先固定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割断劳动者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血肉联系,实际剥夺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分配权利;产权企业制度又用“国有国营”“官办官管”的产权管理体制否定了广大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管理权,从而使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物,而不能按照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要求自我发展。

  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如果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劳权企业制度(即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公有资产就会处于保值状态,按劳分配得以实现,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会同时得到兼顾,一句话,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就会得到全面满足,企业也能作为规范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公有制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这就使传统公有制企业失去了经济实体的性质。

  3,在西方国家的产权公有制模式,是一种无效率模式

  我们知道,在西方国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但是,在这些国家也存在着国有企业。这种国有企业,也是一种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企业相比,西方国有企业的主体不是劳动所有者,而且也不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形式。但是,由于公有制本身它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排除了产权主体成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排除了企业体现产权要求的合理性,排除了企业作为独立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虽然这种企业也建立了产权制度,而且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环境中剩余价值规律也能正常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与国家所有制的这种自相矛盾,必然导致了西方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因此,西方的产权公有制模式,是一种无效率模式。

  4,在社会主义国家,产权公有制模式是一种病态模式。

  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劳动所有者的角度看,不就是要体现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实现劳动所有权吗?如前所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正是实现劳动所有权的形式。

  但是,是不是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就能实现呢?

  回答是否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要实现劳动所有权,不仅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还必须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体制,首先是要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

  从十月革命以来,由苏联人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存在,而劳动者对公有制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传统的公有制模式不好,认为是传统公有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种看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劳动者之所以对传统公有制没有好感,就因为苏联模式仅仅是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没有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提供了基础,但是,如果不同时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劳动者仍然不能当家作主,按劳分配仍然是一句空话。苏联模式的企业制度,例如“国有国营,职工拿工资,国家取盈利的企业制度”,不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相反,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即产权制度,而产权制度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所有者作为生产主体的权利,否定了按劳分配,当然不能实现劳动所有权。苏联模式所以会遭到彻底的失败,从根本上说就因为没有体现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就因为产权制度妨碍了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满足。但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把产权制度引起的种种弊端算到了公有制的账上,对公有制大加指责。

  5,产权公有制模式的主要病害是什么?

  苏联模式或传统公有制模式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许多人认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太高太纯,“脱离实际,严重超越生产力水平”,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这是在我国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看法。但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公有制作为一种形式的确属于生产关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所有制并不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产关系,这就象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男女关系,但并不等于家庭中的男女关系就一定是夫妻关系的道理是一样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已经有成千上万年的历史,但历史上的社会所有制形式不过五种而已,试问,这五种所有制形式怎么去适应这成千上万年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呢?再如在资本主义的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第一次技术革命后,马克思恩格斯就说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总和还多,而在此以后,又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但资本主义所有制却基本未变,这又怎么用所有制必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来解释呢?还有,在当今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除少数几个国家外,都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实有天差地别,而所有制形式不过资本主义一种而已,这又怎么用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来解释呢?由此可见,所谓的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理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原理,以这种错误原理形成的看法当然也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一句话,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生产资料归非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的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资料处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劳动力则处于从属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受益的要求,即表现为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论是资本家的独资经营的企业制度,还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都必须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变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相互关系变了,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劳动己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则处于从属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力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成了新兴的社会生产力--即劳动力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但是,传统公有制模式却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了旧的企业制度--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即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由于产权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广大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必然会产生“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的后果。因此,传统公有制模式的错误不是什么公有制的程度太高太纯,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相反,是没有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

  共产党为什么要领导广大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又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呢?这是因为广大劳动者客观上存在着反对剥削,消灭剥削,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就因为只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灭资产所有者,消除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差别,从而铲除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才能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权利。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生,国家所有制的建立等等,正是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结果。在二战前后,不仅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国家所有制,这一基本事实告诉我们,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致的。深受资本主义剥削的广大劳动者要求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这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体现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正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伟大举措。

  谈到生产力发展要求,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想到的是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生产资料的科技含量等等,而常常忽略了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生产力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是资产所有者愿意、能够把占有的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过程,关键问题是能不能体现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资产所有者这种特殊的利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结合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谈得上物质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同样,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劳动者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潜力,关键问题是能不能反映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表现为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连劳动者的劳动潜力都不能充分发挥,又怎么谈得上公有资产的充分利用和物质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呢?传统公有制模式的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结构特征和特殊要求,建立了与公有制企业特点不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我国,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和调动9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产权企业制度,既“严重排斥广大劳动者主人翁权利”(“谁所有、谁经营”的产权原则事实上否定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和权力),又妨碍了按劳分配的实现(采用工资形式预先确定劳动者的收入实质就是剥夺劳动者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权利),如果我们不用全面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取代产权企业制度,又怎么谈得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呢?

  苏联模式的错误,不是什么公有化的程度太高太纯,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恰恰相反,是因为没有建立与劳动者的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相适应的基本制度一一劳权制度。因此,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是未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不是什么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

  (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QQ:448738950)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