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毛泽东挥之不去的乡愁

2023-05-29
作者: 梁贤之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这是毛泽东在韶山学校。

  大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为了用大量的事实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不畏难苦,风尘仆仆,亲赴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城乡考察。1月5日他来到家乡韶山,乡亲们敲锣打鼓把他迎进毛震公祠,接着他作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毛泽东这次离开韶山后,继续投身在革命的洪流中,挑起中国革命的重担,决心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造中国与世界,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直到1959年6月才回到故园韶山。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人们看到的大都是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雄才大略,他的一生轰轰烈烈,光彩照人。然而,毛泽东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寻常人。在他离开家乡长达32年的漫漫征途中,同常人一样,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难以释怀的乡情常常在心中悄悄升腾,他在紧张工作和指挥战斗之余,也不免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邻,亲朋故旧。但是毛泽东毕竟是一代伟人,他善于用各种方式排遣心中的乡愁和表达拳拳的乡情,以便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

  诗词家书寄乡愁

  1929年秋,曾在红4军七大上因意见分歧而被迫离开领导岗位的毛泽东,又被迎回了军中。当时红4军刚刚攻克了“铁打的”上杭。毛泽东率领红4军在福建汀江一带英勇作战,消灭了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城。这时,正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代重阳有登高、赏菊、怀亲的习俗。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战斗的胜利,又恰逢重阳,这使毛泽东诗情奔涌,写下了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的重阳是公历10月11日,词的写作时间为1929年10月。词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作者感叹人生有限,而自然界却是永恒,投身革命即为家,兄弟之间各奔东西,聚少离多。可见毛泽东在重阳这一天,既有战斗胜利的喜悦,也有淡淡的乡愁。然而他笔锋一转,对战地重阳尽情赞美,它开放的菊花格外芳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猛烈的秋风比喻革命力量,它正推枯拉朽,秋色胜过春光,大地万里,一片霜红。预示着革命根据地将不断扩大,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终成燎原之势。伟人的乡愁立即释怀,被革命的理想信念和成功可待的满腔豪情所代替。又如《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中寄托了毛泽东淡淡的乡愁。我们知道,长征艰苦卓绝,长途跋涉,敌人围追堵截,战斗频繁。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越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此时,秋天高远,白云轻淡,南迁的大雁在头上飞翔,毛泽东仰头尽目,直到大雁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此刻,多么希望南飞的大雁能够捎去他向家乡人们的一声亲切问候。但是时刻心系革命大业,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想得更多的是未来,是全国人民,于是他辽远的诗情很快跳跃到现实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英勇的红军一定要征服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长征的目的地,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1937年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共产党取得了合法地位,国民党取消了对延安的封锁,可以与外界通邮了。此际毛泽东十分惦念远在千里的家乡父老及亲朋,他在延安的窑洞里,紧张的工作之余,先后7次写信给曾经帮助过他的大表兄文运昌及表弟文南松等人,有的信长达5页纸,他的喜怒哀乐在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绵绵的乡愁。其中有一封信这样写道:

  “八舅父先逝,至深痛惜,诸表嫂幸都健在,又是快事,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皆然,惟有全力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我为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外婆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恋我外婆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乡亲……”

  文运昌一直把这封信珍藏着,直到1950年初夏,毛岸英代父省亲,去湘乡唐家圫拜望诸位表伯、表伯母,文运昌把这封珍藏的家书交给了毛岸英。

  毛泽东同样也十分惦念韶山冲的乡亲,不时乡情萌动,他常常抽出时间给远在韶山冲的族兄兼儿时私塾先生的毛宇居以及毛泽青、毛远翔、毛月秋等族亲写信,询问家乡情况,以解乡愁。毛泽东与族亲之间频繁的信件往来,透露了毛泽东对他们的无限眷念。这些信件的内容大多简短、精练,言辞恳切,字里行间全是割不断的乡情。当他在毛宇居的回信中得知小弟毛泽覃烈士的妻子周文楠带着儿子毛楚雄、哥哥周自娱及老母亲躲避战乱来到韶山,因上屋场(毛泽东故居)仍被国民党反动派没收,周家祖孙三代无立锥之地,毛宇居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房子窄小,仅能凑凑合合过日子。毛泽东在复信中称赞毛宇居做得对,并嘱咐应把周家看作一家人,不分彼此。侄儿毛楚雄生活困难,毛泽东寄过微款,予以接济。毛宇居在信中告知毛泽东,他从韶山地下党组织秘密借阅《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书,稍后又把侄儿毛远耀等人送去延安,走上了毛泽东指引的革命道路。南北虽隔数千里,但毛泽东与毛宇居却依然书来信往,传递着淡淡的乡愁和浓浓的乡情。

  亲友赴京解乡愁

  还是在1949年8月间,人民解放军四野先头部队打到了湖南,毛泽东便委托组织派人到韶山寻找他的亲人和革命烈士的家属。此时,中共中央正忙着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忙于党务、政务,日理万机,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然而他也同常人一样,也有家务事、儿女情,也免不了一缕乡愁悄然袭上心头。不能回到家乡去,怎么办呢?毛泽东自有排遣乡愁的办法。他邀请堂弟毛泽连和表弟李舸赴京作客。见到了分别22年的堂弟和表弟,毛泽东高兴极了,连声说:“好呵!你们来了,你们来了。”接着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谁也舍不得分开。

  十分明显,毛泽东邀请毛泽连和李舸赴京,一是向他们了解乡间实际,以便掌握更多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乡愁。尽管毛泽东白天很忙,晚上也要抽时间同客人促膝长谈,眼前熟悉的面孔,耳畔亲切的乡音,使毛泽东十分开心。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宴请乡亲们后,与部分乡亲合影。

  毛泽东按照家乡待客的习俗,十分亲切和热情,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并留他们在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毛泽连患有严重的眼疾,视物不清,毛泽东叫毛岸英和田家英带他到协合医院诊治。毛泽连离开北京时,毛泽东把自己用过多年的一口皮箱,装上蚊帐、棉衣、棉裤和衬衣,一并送给堂弟,这些衣服毛泽连穿了多年,那口皮箱现已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作为文物展出。从建国前夕到毛泽东去世的27年间,毛泽连共去北京11次,缓解了毛泽东的乡愁。毛泽东还经常挂念毛泽连的母亲,得悉老人去世后,随即寄上300元“给泽连葬母和治病”。他忘不了这位婶母的恩情,1925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韶山住了半年,就是毛泽连的母亲为其料理生活的。

  毛泽东小时候常随母亲从韶山滴水洞抄小道,翻过黄田坳,到湘乡县大坪唐家圫的外婆家,那里是他儿时的乐园,几位表兄弟与他关系十分亲密,尤其是大表兄文运昌,当年将家中藏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借给毛泽东阅读,想方设法为他寻找和推荐进步有益的书报,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后来又极力劝说毛顺生放弃让毛泽东经商,而去长沙求学。毛泽东身隔数千里,十分想念这几位表兄弟,也十分眷恋外婆家,于是在1951年初夏,邀请文家兄弟赴京作客。

  文运昌等人到了北京,由中央办公厅安排住在前门饭店。三天后,毛泽东抽出时间,让田家英接客人到中南海怀仁堂。他们刚下车,毛泽东和江青早在门外迎候。客人一到,毛泽东把站在身边微笑的江青拉了过来,指着文运昌介绍说:“这一位就是当年为我在东山学堂读书作担保人的运昌大表兄,我好想念他呵!”接着对文南松作了介绍。毛泽东看到儿时的好伙伴,话匣子一打开,说不完,道不尽。他仿佛回到了儿时的乐园唐家圫。晚餐,他热情地招待文家兄弟,从身旁取来一瓶葡萄酒,逐一给各位倒酒。也许因为太高兴了,他笑着让客人猜一猜是什么酒。

  本来不大喝酒的毛泽东,这次却例外,豪兴大发,干完杯,他又为客人的酒杯里倒满了酒,边喝边聊,一直谈到深夜,他问唐家圫有什么变化,甚至连后面山上的油茶林长得怎么样都问到了,可见他对外婆家难以忘怀的眷恋之情。

  1951年9月下旬,年近古稀的毛宇居和张友成、文枚清接受毛泽东的盛情,应邀去北京团聚。除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塾师外,张友成是他少年时代要好的同学,文枚清则是他外婆家的表兄。当晚,毛泽东款留毛宇居一行在他的住处丰泽园洗尘,特地备了几样家乡菜。席前,毛泽东双手搀扶着毛宇居走进餐厅,带着歉意说:“你们千里来京,没有备下好菜吃,但我不敢忘了乡情啰!”

  毛宇居望着毛泽东笑道:“人意好,水也甜嘛!”

  毛泽东一边给客人斟酒夹菜,一边高兴地与客人拉家常,询问家乡的土改和干部工作情况。他们的谈话十分投缘,毛泽东满脸红光,兴趣盎然,乡愁顿解。毛宇居一行住在中南海外面的招待所里,毛泽东尽管很忙,他怕冷淡了客人,在百忙中抽出一些时间,同他们谈古叙今,问这问那,有时竟不觉谈到凌晨三四点钟。

  10月1日,国庆大典,毛泽东又派人给毛宇居等送来了国庆观礼证,请他们上天安门城楼观礼,随后浏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安排到天津参观。毛泽东特别交待他们,一定要参观天津的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和工厂。

  毛宇居一行离京返湘时,毛泽东送给毛宇居一个精制的日记本,握着老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文化高,要把这里的情况,尤其是天津高涨的社会主义热情,人民的觉悟带回去,向家乡人民多多宣传,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好。”“常给我来信,乡间情形,尚望随时告知……”

  代父省亲慰乡愁

  1950年5月上旬,毛泽东收到毛泽连寄来的一封信,阅后他心里焦虑不安,牵动了他的乡愁。原来,毛泽连在信上说,这年春天,湘潭县遭遇到严重干旱,韶山冲里不少农田开裂,没有水灌田,春耕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许多农民家里没有粮食吃,蔬菜也不多,日子难熬。

  毛泽东夜不能寐,迫切地希望了解家乡的实际情况。中南海的深夜,温馨而静谧,毛泽东站在客厅里,忧心如焚,思绪万千。他突然想起了去年表弟李舸的提议,自己工作忙不能回韶山,可让岸英代父省亲,去看望父老乡亲。

  这时,毛泽东作出决定,先让岸英代父省亲,回韶山了解实际情况一并看望乡亲,于是促成了毛岸英的韶山之行。

  毛岸英动身之前,毛泽东对儿子省亲有诸多要求:先要跟他学习几天韶山土语。不然一口普通话老百姓听不懂。那时湘潭去韶山冲没有公路,只有骑马,毛泽东吩咐岸英在离家30里路的银田寺就得下马走路回去,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爱恋,对乡亲们的敬重。还有,到韶山不能下车伊始,在群众面前指手划脚,必须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要与他们同吃同住,不能有任何特殊等等。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图为毛泽东和乡亲们亲切交谈。

  毛岸英谨遵父命,在银田寺下了马。当地刚刚下过一场透雨,道路泥泞,他穿着草鞋步行,高卷的裤腿上沾满了层层泥花。天黑时分,毛岸英在湘潭县副县长毛特夫的陪同下到了韶山冲,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举着火把来看他,大家纷纷问道:“你爸爸怎么不回来,我们好想看看他呵!”

  毛岸英一边握着乡亲们的手,一边真情地回答:“各位阿公、阿婆、伯伯、叔叔,我爸爸工作太忙,抽不开身,他也很想念大家。我这次回来就是代表他看望父老乡亲。”

  毛岸英不负父亲的重托,他在韶山参加村委会议,了解前段村党支部如何组织群众生产自救;看望烈属,走访群众,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收集到许多资料。在毛泽连的陪同下,看望了本族长辈以及住在杨林的另一位堂叔毛泽荣,还翻山越岭,到湘乡县唐家圫探望各位表伯、表伯母,征求他们的意见。

  毛岸英在韶山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他抓得很紧,圆满地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也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使毛泽东得到了不少安慰,排遣了积在心中的乡愁。

  回到韶山释乡愁

  随着时光的流逝,毛泽东更是故园情深,乡愁日炽,终于在1959年6月25日,他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韶山。这一天,是韶山人民的节日。

  毛泽东投进韶山的怀抱,踏上故园的热土,高兴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他的乡愁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他一下车就交待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把我的大哥毛宇居找来。”见到毛宇居,毛泽东紧握着他的手,问了生活情况,身体好不好,接着乐呵呵地说:“我到家乡的田园去看看,还要请你当向导呢。你是老辈人,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都知道。”

  毛泽东拉着毛宇居的手,在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走在韶山的田野上,看到当家作主的乡亲们在愉快地劳作,他的心情舒畅极了。

  翌日上午,毛泽东兴致极高,看了久别的本房祠堂毛震公祠。这所祠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三进两横,前临碧水,后靠青山,飞檐翘角,画栋雕梁,以前威严而显赫,可如今朱漆剥落,墙壁倾斜。毛泽东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后,问祖宗牌位哪里去了?随行的毛宇居说是烧掉了,他顿觉不快,严肃地说:“就这么没柴烧呵!菩萨是迷信,应该打倒,烈士墓、祖宗牌位跟它是两码事,这是纪念嘛。”

  说完,毛泽东神情肃穆,双眼平视,对着原来放祖宗牌位的地方三鞠躬,然后转过身来拉着毛宇居的手说:“1927年元月5日,你们在这里敲锣打鼓欢迎我。”

  毛宇居惊诧道:“主席,几十年了,你还记得!”

  “怎么不记得呢?你当年还在欢迎会上致辞呵!”毛泽东笑着说。

  “是的。”毛宇居手抚银须清清嗓子,顺口背了出来:“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

  “哈哈哈,你的记性也不错呀!”毛泽东爽朗地笑了起来,那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他对陪同来韶山的公安部长罗瑞卿说:“1927年元月我在韶山考察农民运动,他们曾在这里欢迎我作报告。”

  罗瑞卿扳着指头一算,说:“整整32年了!”

  接着毛泽东来到楠竹皂父母的坟墓前,随行人员用松枝扎了一个简单的花圈,毛泽东神情庄重,恭恭敬敬把花圈献在坟前,然后深深地鞠躬,轻声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从山上下来,毛泽东来到了韶山学校,并同师生们合影留念,然后又去看旧屋和当年的邻居。

  这天傍晚,毛泽东设宴招待韶山的老党员和当年的贫协会员、自卫队员、儿童团员、女子联合会员、烈士家属等革命老人,同他们一一握手问好。毛泽东特意把毛宇居安排在上桌,大家坐定后,他端起满满一杯酒,首先来到毛宇居身旁敬酒,毛宇居连忙起身相迎,激动得银须抖动,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谦恭地应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饭后毛泽东又同群众交谈了生产、生活情况。紧接着,他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来到苍松翠竹环抱下的灰砖坪前合影留念,毛宇居夫妇挨着毛泽东的身旁坐着,摄影师按动快门,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毛泽东回到韶山,闻讯赶来的文家表兄表侄们,一再请求毛泽东去他们那里一趟。毛泽东对外婆家一直是十分眷恋的,也一直没有忘记那儿时的乐园,但因为只住了两天,时间安排得紧紧的,没有半点余地,他为此感到抱歉与遗憾,只能与他们合影留念了。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同乡亲们叙家常。

  毛泽东回故园,与当地干部谈粮食、水利等情况,去楠竹皂参拜父母墓地,访问邻里、故居,视察韶山学校,并与师生合影留念,充分释放了心中的乡愁,心情格外舒畅。离别故乡的前夜,他在房内抚今追昔,诗兴满怀,诗情奔涌,深夜不眠,反复吟哦,至凌晨2时在灯下挥毫泼墨,写下了《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表达了他对故园的情深意浓和对家乡人民的热烈赞颂,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