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地记者孙田原:“我活着,就不让底片遗失”
满头银发,气质从容,谈吐优雅。这是孙田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70年过去了,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提起抗美援朝仍记忆犹新,他能清楚地记得当年作为《东北画报》记者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采访时,用相机拍摄的每一张照片。
91岁的孙田原和爱人一同住在辽宁营口望儿山下的一家养老院里。采访当天,是老人的生日,孙田原的爱人正在厨房里为他准备长寿面。
采访过程中,孙田原不时用电脑给记者展示他的摄影作品和视频短片。“这些照片在我眼里,每一张都是宝贝。但最让我忘不了的还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珍贵影像,每一张底片上都记录着我们‘最可爱的人’。”
一封家书随时带身上
1948年,孙田原报名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随后进入《东北画报》做记者。在入职前的培训班上,孙田原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业得到很大发展,不少摄影工作者深入战场,提出了“只要人活着,就不让底片遗失”的口号——战争中有的摄影工作人员牺牲前,还不忘把照相机和所拍摄的底片托人交给组织。
“那一刻,我为自己能够从事新闻摄影而自豪。‘只要人活着,就不让底片遗失’也成了我的人生信条。”孙田原说。
1950年10月,一大群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毅然背上行囊,离开祖国,开赴朝鲜战场。时任《东北画报》记者的孙田原就是其中一员。那一年,他21岁。
“我们是拿着相机、摄影机打仗,很危险……”孙田原回忆说,“当时在我们心里,就是一门心思地作战,几乎没有人会认真去想,如果真的牺牲了该怎么办!甚至会把一封家书随时带在身上,保不齐什么时候就牺牲了,这封家书就成了遗书。”
孙田原赴朝采访时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相机是我最好的武器”
在朝鲜战场上近三年的时间里,孙田原拍下上千张照片,用镜头真实记录了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身姿和感人瞬间。
“一台相机,一支钢笔,一个小本子,一把手枪,是我在战场上的全部装备。”孙田原说,“相机是我最好的武器,我用它记录下在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一切,我用它观察历史、记录历史。”
一张70年前孙田原拍摄的名为《被击落的敌机》的老照片,将老人的思绪拉回了炮火连天的战场。
1950年,初到朝鲜战场的孙田原作为随军记者跟随第40军进行采访。开始上战场时,孙田原什么也不懂。后来知道,跟突击连能拍到东西。枪林弹雨中,连长说:“跟着我跑!我跑你就跑,我趴你就趴!”
为了减少伤亡,月夜作战,是志愿军战士们的最佳选择。
提到朝鲜的月夜,让孙田原终生难忘的不仅是零下40摄氏度难以抵御的冷,还有那在照明弹转瞬即逝的光亮中,艰难爬出低地抓取画面的拍摄,一切都犹在眼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