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郴州籍青年学子
“试看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后,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对旧世界的彻底批判、对布尔什维克的赤诚信仰,赢得了广大青年学子的拥戴。北京大学红楼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跟随在他身边的,有一批湖南郴州籍的青年学子。
郴州籍的青年,与李大钊结识最早的是廖书仓。廖是永兴唐明乡人,1914年从长沙广益学堂英算专修科毕业入北大法政门。曾参与创办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股份制的商业合作社“北京大学消费公社”、参与领导了现代史上第一次学生运动,带领2000多名大学生到新华门总统府请愿,要求废除《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收回山东半岛主权。请愿虽然失败了,但催生了“学生救国会”的成立及《国民》杂志的创刊。李大钊被聘为《国民》顾问,廖书仓担任《国民》特别编辑员。李大钊介绍廖先后加入进德会、哲学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学余俱乐部等团体,廖在这些团体中分别担任了执事、文牍干事、编辑干事等职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北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和中央公园举行“庆祝欧战胜利”讲演大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著名讲演,廖书仓作了《公理战胜强权》的演说,号召青年要“具有坚强的毅力,抱有宏大的志愿,不辞艰辛,不畏强御,与国家共休戚,与同胞同忧乐”。翌年3月7日,廖与邓中夏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两人当选为第一届总务干事,李大钊亲自为讲演团择定办公用房和讲演场所。五四运动中,廖既是组织者,又是指挥者。他主持了五三之夜的学生大会,决定翌日到天安门集会游行。火烧赵家楼,燃点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缕星火。
5月18日,廖与邓中夏带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成员分头到京师学务局的东、南、西、北四个讲演所讲演,呼吁民众抵制日货。他一天之内作了五场演说,讲题分别是《国民和民国的关系》、《青岛关系我国之将来》、《政府为什么要抽税》和《盐税之批评》、《什么叫做法律》,爱国之情,着实可嘉。
毕业留校后,廖每周为文科新生讲授三节英文课。他师从黄右昌,出版了《刑事政策学》《三权分立论》两本小册子。受胡适“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影响,他淡出政治。李大钊遇害后,他回到家乡,出任乡铲共委员会主任,后被委任为城步县长。因放任红六军团过境,在任6个月即被撤职。
卢沟桥事变发生,廖执意不准儿子廖云程报考大学,令其远走陕西凤翔,考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五期步兵科,毕业后即参加忻口会战。张治中主湘,委廖书仓军事参议闲职。长沙大火后,他先后在永兴、衡阳、郴州等地从教。1952年被永兴县公安局逮捕,关押两年,出狱后病逝。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