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民族问题为何逐渐走入死结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9月24日,跟随星火旅行社“2018重走长征路”的队伍来到了冕宁彝海乡的彝海结盟会址,重温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这段历史佳话。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红军经过大凉山时,聚居在这里的彝族还是一个大多数尚处在奴隶社会的民族。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贯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彝族军事上征剿,政治上歧视,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使彝族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狡黠的汉族商人经常利用彝族人民的朴实诚恳,对他们进行欺诈和剥削;国民党军阀的军队又经常对他们进行:“剿讨”和抢掠。这一切,都引起了彝族人民对汉人的猜忌和敌视,种下了极深的成见。他们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境。显然,在当时要他们能够很快地从本质上理解红军是什么样的军队,理解共产党与国民党有本质的区别是,是很困难的。
为了争取时间,又必须要经过大凉山的彝民区。在当时,赖以克服这个困难的唯一武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先遣队临行前,毛泽东亲自向刘伯承、聂荣臻指出: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与彝族群众打仗,而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
在先遣队通过彝民区时,坚定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决不打枪,取得了彝族人的初步信任;接着又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来并不打扰彝人同胞。最终通过“歃血为盟”的形式,与彝族同胞成功结盟。
当时与刘伯承结盟的小叶丹属于彝族奴隶主阶级。而当时的广大彝族底层民众,一方面受到本民族的奴隶主阶级剥削压迫,但更大的剥削压迫则来自于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统治阶级,因而汉、彝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民族矛盾。面对彝族同胞受到的这种双重阶级压迫,红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灵活地选择了团结彝族内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共同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阶级。
彝族的“彝”字,原本在汉语中写作“夷”,本身是带着歧视性,解放后,毛主席亲自将“夷”改作现在的“彝”字。我们的重走长征路队伍在经过广西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时,听到了大量类似例子,例如很多民族的汉语名字原本都有一个反犬旁,都被改为了单人旁。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首先在凉山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和生产扶持,推行民族自治政策,增强了广大彝族人民的爱国思想,1956年以后,土改改革有了一定的民意基础才开始用较为温和的方式逐步推行。土地改革大大改善了彝族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消灭了数千年的剥削制度,获得了彝族广大民众的普遍支持。尽管少数奴隶主头人策动叛变,最终却因为新中国政府的有力平叛和彝族底层民众的共同反对而遭到失败。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解决今天所面对的民族问题无疑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