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评价人民公社集体化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
评价历史必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评价,才能做出合符历史真实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必然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坑,为历史制造冤假错案。这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历史研究者都应该注意的地方。近几十年来,在对改革前的评价上,一些人一直带有严重的历史偏见,选择性地夸大或缩小前30年的历史。
昨天从平台上看到一个叫“万乐”的网民,在评价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这样说:
大集体生产队时期走的弯路,毋容置疑。农民千辛万苦。一年三百六十天,除去下雨天和下大雪的时候不出工,其它的日子是不停的劳动,出的是牛马力,得的是老鼠钱,甚至是连饭都吃不饱。
那个年代确实是出工不出力,白天干农活,晚上还开社员大会,一般以大队为主会场,村党支部书记讲一个小时,关于当前农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再有驻村干部讲一个小时,然后再分成以生产队为单位开会,队长再讲一个半小时的农活问题,有时讲火了,还声嘶力竭地骂人了。有时副队长再补充一些干活出现的问题。等着会议结束时已经晚上十二点以后了……。
看了这个微头条,不难看出这完全就不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所说的话,是受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影响而虚拟的文章。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他说的开会现象,不可能是天天要以生产大队集中开会的。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的集中开群众大会的现象是很少的。以我们这里的情况来看,要大队集中开会一般都是白天,不会安排在晚上。我是亲历者,一般生产安排的会议都是以生产小队自己决定。内容主要是生产安排问题,当然,也有一些政治学习。偶尔有时要开到十二点,但绝不会天天如此。这明显是不真实的。第二,那个年代的农村集体单位的叫法,可以看出该作者既没有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又没有应有的历史知识。改革前的农村人民公社,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即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或说生产小队。人民公社时期没有“村”这个概念,这些都说明该作者是在搞虚构。从这到来说,没有经历又不懂历史的不要胡编滥造,以免以讹传讹,谬种流传。
这里要说的主要问题还是要针对该作者陈述的主要观点进行辩驳。该文的主要观点有三个,一是,他说的集体化走的是“弯路”;他的第二个观点是大集体“出工不出力”;第三个观点是累死累活,仍然吃不饱。他的这些看法,其实没有一点是新鲜的东西,是网络上一些否定前30年恨国党的惯用伎俩,该作者完全属于鹦鹉学舌般的人云亦云。
下面对该作者的这些观点分别谈一些简单的看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