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保卫资本论》书评 · 选粹
【作者按】学海事难嗟多艰,芒鞋竹杖惧岫烟。平生未若一声笑,付与轻飏托郑笺。谓我青年怜圣叹,扶乩数术等书闲。文章已是由来骄,壤宇遐观更瘦颜。
——题咏·也无风雨也无晴
1.《保卫<资本论>》的“三种精神”
杨继国(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光伟告诉我,在2017年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50周年之际,他要出《保卫<资本论>》的修订版,并寄来精心修改的“判词”。听到这个消息,颇有感慨,就随手写几句“读书感想”吧。
光伟的《保卫<资本论>》早在2014年就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出版不久我就收到了光伟的馈赠。读着这本装帧古典、89万字的皇皇巨著(初版),我既由衷欣喜,又十分惭愧。欣喜的是我所熟悉的这位年轻朋友,一直坚持在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大道上艰苦攀援,笔耕不辍,且硕果累累;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不管是风吹浪打,还是严寒霜冻,都不为所动。惭愧的是,本人虽然也一直坚持在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路上,却一直是“三多一少”:想得多、说得多、规划多,做得少。
与光伟的认识源于偶然。大约在2003年,我在网上偶然被一位年轻人发在网上的好几篇研究劳动价值论的论文吸引。这年头还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感兴趣的年轻人!?要知道,不少原来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学者恐怕也早已改换门庭,或者“暗度陈仓”了。身为大学老师的我,发现那些“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者,还有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亦不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了,正为此感到疑惑呢。于是,根据网上提供的邮件地址,发了一封邮件,本想是对这个年轻人鼓励鼓励,但很快收到回复,并不断通过邮件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我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但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执着,而且思维敏捷,而且学识广博。从此,我们就成为了忘年之交,并经常在各种场合见面,对马克思经济学问题进行交流。后来光伟先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博、进入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深造,一直初心不改,奋力拼搏,在发表了大量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论文的同时,几年时间就写出这本“大部头”,实属难得。
在本书修订之际,我借机谈谈我的阅读感想。
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不是书的具体内容,而是书中体现出的几点精神;虽然书的内容也是不落俗套,引人注目。
第一,批判精神。翻开书就看到了作者对于本人一些观点的“不留情面”的批评。老实说,我对作者对我观点批评的内容并不一定都认同。但这种批评的精神,我是十分地赞赏。尤其是对一个熟悉的朋友的批评、同一研究领域内的批评,早已在学术界难见踪影。我们见到的多是政见不同、学术门派不同者之间的相互诋毁,和同门同行之间的肉麻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