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汉中之“青石碑”的故事
我这个北京插队知青的军工职业生涯是从1970年10月由陕北宜君县招工到汉中012基地202厂当工人开始的。
为均衡建设国家的工业基础,从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项目起,国家便有意在内地布局,六十年代更是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以实现完整配套的一、二、三线工业体系,不仅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也为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国家改革开放腾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基础支撑作用。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敌对势力威胁,毛主席的战略判断是“必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所以三线的选址建设原则是“进山、分散、入洞”。但随着国家逐渐向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转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渐成主体的环境,原本主要考虑战争环境下能维持开工生产的三线工厂,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困难,甚或是危机。所以从九十年代开始,部分过于偏远的三线企业开始积极争取和设法进行脱困搬迁,就近向生存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转移,国家有关部委也相继给予进入搬迁规划的单位以相应的资金和规划安排方面的支持,这相当于二次创业,抓住了就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航空工业的三线空空导弹厂原本计划有两家,贵州的222雷达导弹厂和汉中的202红外导弹厂,但最终建成并在整个012基地第一个投产的只有202厂,但由于其厂址处在陕西南郑县大巴山石灰岩地区,溶洞、漏斗很多,又在发展期,还靠近四川松潘地震断裂带,所以地质灾害逐年增多,不仅厂房开裂,单身宿舍楼和车间旁的活动场地面也都发生过突然塌陷。双层铁架床、十几米高的水泥电杆居然都可以完全陷下去,幸亏还未造成人员伤亡。我不仅在这个厂工作过,当时又从湖南株洲调到了航空航天部导弹业务主管部门的位置上工作,自然要积极协助组织工厂逐级申报,终于在1992年获得国家批准,列入了“八五”重点项目,跨省搬迁到洛阳,以便与014导弹研发中心实现结合并成立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终于到了可以结束“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三线生活,202全厂干部职工兴奋和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当时工厂提出的口号是“总动员,齐心干,效益翻番;过秦岭,进中原,早日搬迁”。值得一提的是时任厂长王怀富为最终完满地实现这一目标,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带领厂领导班子进行了精干、高效的组织工作。到1995年8月终于可以全面启动搬迁工作的前夕,我应王厂长之邀,再一次来到工厂。当站在陕南八景之一的“大佛洞和小南海”前。想到当初红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赵尔陆之所以拍板决定这个厂要选址建在这里,皆因这个大佛洞。他长征时曾路过,整个队伍都能住进去,里面有七八层楼高的大厅,进深几乎探不到底。洞外不远还有永不枯竭的地下暗河出口小南海,所以印象深刻。如今屈指算来,工厂已在这里战斗了30年。只是因为洞内工程艰巨,为抢时间投产,先在洞外建起一大片厂房。百感交集间我忽然对陪同我的王厂长说:“你们也应该像古人那样,在洞口崖壁上搞个摩崖石刻!记录一下有个202厂曾建在这里,也好给后人留个念想,毕竟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嘛!”但王厂长当时只是对我笑了笑。
工厂半年时间就平安顺利的完成了整个厂的搬迁,当地的老百姓只到搬迁后期才意识到工厂搬走了,对他们生活和副业收入会有很大影响,开始堵路堵桥,但已无关大碍了。我通过陕西省国防工办请地方政府协助疏导一下也就平息了。后来有的老百姓索性挑着卖汉中面皮的担子也搬迁到洛阳工厂新址讨生活去了。
洛阳014中心方面也对接纳202厂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时任中心领导的赵明发和李立坤两位主任都理解这些三线人的不易和将给中心带来的发展潜力,带领班子做了许多工作,我也从中帮助化解了不少厂所矛盾,有力促成和保证了202厂的顺利搬迁。
但命运捉弄人,也或是俗话说的“好事多磨”吧,202厂在洛阳安顿下来之后,不仅各种地方机构向工厂要房要好处,派出所还向工厂要钱买车,不满足就以抓“麻将赌博”为名搞罚款,一时间厂区都不得安宁。还有一些老干部、老员工也相继去世或生病住院,连导弹产品也开始水土不服似的,连续两次批检靶试不过关,导致产品交付发生危机。当性格爽直的湖北人,熊源浩总工程师到我办公室,心情纠结地说起这些郁闷时,我忽然想起了给王厂长提的那个建议,就开玩笑似的说:“我当初叫你们搞得那个摩崖石刻做了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们连职工带家属好几千人就这样没情没意地一拍屁股走人,肯定遭报应嘛!”熊总顿悟似的一拍大腿说:“哎呀!就是的!我们在汉中时从没死过人,连救护车从山坡上滚下去,七八个人甩出来也只是受点皮外伤,怎么到洛阳就这么不顺?我回去一定跟王厂长说,这事要办!”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产品质量出问题应该是前期搬迁赶工,制造、装配或管理的那个环节,员工心里难免有些波动影响而造成的。但厂里把石刻的事真的是马上就办了,只是摩崖刻石的事不太好操作,改由王厂长亲自撰文写了一篇概述202厂奉命在那里建厂和搬迁经过的碑记,请当地最好的老石匠刻了一幢笔力遒劲的青石碑,立在原厂办公楼的前面。还专门拍了照片给我送来,正面行书“告别大佛洞、小南海”八个大字,背面是篇文情并茂的碑记(附后)。而就此以后,202厂也逐渐理顺了产品和各方面的关系,适应了洛阳环境,开始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生活。
后来,我有机会到汉中调研,012基地的王文峰主任听说我在202厂工作过,亲自陪我到大巴山中。山上山下的厂房遗址已荒弃得令人伤感,但在已改做山庄,供香客到大佛洞和小南海烧香时住的厂办公楼前,我见到了那幢青石碑。但不幸的是当我若干年后又再去探访时,石碑却不见了踪影。遍问无着,不知是被当地搞旅游的佛教协会迁移到别处去了,还是被当地老百姓搬走砌了猪圈?
呜呼,青石碑!在摩崖刻石造像这种事情上,今人到底不如古人的决心和智慧!
附青石碑刻文字:
南峰旧址题记
南峰厂位于秦之南,川之北,距陕南重镇汉中三十公里;厂区占地面积一千五百余亩,纳小南海圣地之灵,取大佛洞幽深之势,溪水环绕,重峦叠嶂,松柏苍翠。
公元一九六六年,为固国防,汇四海军工强将,聚五湖科技精英 ,饮泉水,宿庙屋,斩荆棘,填山壑,始创业。各级政府悉心关怀,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周邻民众妇孺请缨;山峦出坦途,水电竞生辉,经济更繁荣。
弹指三十载,三代一心,三千志士同舟共济;铸剑蓝天,霹雳长空;民品创新,享誉中外,纬地经天,志在奉献,南峰精神孕育诞生。兴国安邦,匹夫有责,兴厂富民,人心所向。八年奋斗,奉命移师洛阳;中原逐鹿,再创明日辉煌。九五年秋搬迁启动,次春告成。
昔之南峰,继往开来,青史留名,昭示后人。
特撰此文,铭之为证。
【文/张东红,本文为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