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1.4万招不到机械专业学生!学生早被其它厂二三十万年薪签走
从人口红利,到工人红利,中国制造的未来已经清晰。
招工难,是几乎所有制造企业共同的呼声。广东外贸制造中小企业招工现场,老板比求职的工人还多;北京央企说,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制造巨头吐槽,开出“前所未有”的高薪依然抢不到人。
然而,工人紧缺的另一面是就业难,特别是千万级应届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清楚地表明,不少人对工人的认知依旧停留在20世纪捌玖十年代流水线服装女工的水平,“脏繁重累”的集体记忆尚未消除,新的多元、自由就业理念又形成新的冲击,曾经一岗难求的制造业似乎不再是就业的首选。
未来,工人从哪里来?未来的中国制造又需要怎样的工人?
年轻人选择哪里,哪里就有未来。无可否认的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年轻人正在远离流水线,而流水线企业正在向国内外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产能。
幸运的是,装备制造巨头说,技术工人都将转型为工程师。大国工匠说,今后,技术工人就是企业的宝,像老中医,越老越吃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多方采访中发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环境正刷新年轻人对工人岗位的认知,技术工人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持续上升,大国工匠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职业追求,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正成为中国制造未来竞争力的支撑。
转变在路上,“中国创造”向未来。
“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2021年6月29日,在颁发“七一勋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专注焊工岗位50多年的艾爱国说。
艾爱国是黄红军、黄红兵兄弟的偶像。2000年出生的黄红军已经是一名工龄5年的焊工。
2017年,他和双胞胎弟弟黄红兵从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毕业后,进入中联重科(000157.SZ)工作。5年后,兄弟双双成为中联重科结构厂里的焊接高手,弟弟黄红兵尤其出色,在中联重科“工匠杯”新人焊接技能竞赛中夺得了第一名;在被誉为“焊接世界杯”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获得三等奖。
中联重科车间文化墙上介绍黄红兵的一段文字写道:“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高超精湛的焊接技能。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TIG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技术都有很高的造诣。现在小臂班从事关键核心焊缝X射线探伤合格率达到99.9%。”
在他们兄弟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新产业工人的2017年,我国开启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