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评尹鸿《向死而生:传染病灾难电影分析》:“伟大和高贵”在哪里?
今天是星期天,聊点轻松话题。
昨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在“人文清华云讲坛”做了《向死而生:传染病灾难电影分析》的演讲,视频和文字稿也很快在网上流传开。
刚好看到,有一些观点不能苟同,这里略作点评,权当休闲。
01
尹鸿教授在演讲的最后一部分“传染病灾难电影的警示”中,提出了几点结论,其中一个是——
这些电影还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世界上永远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很明显,尹鸿教授这里不是在讲电影,而是在讲现实了——“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这句话当然无可挑剔,但令人想起仍在激烈进行中的围绕方方日记所进行的争论。
这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声援吗?
方方及其拥趸经常一边用这句话为自己打造一套防弹衣,一边又派发“极左”、“反对改革开放”的帽子,试图封杀批评的声音。
揆诸当下中国的现实,批评的声音才是最需要保护和鼓励的,不知尹鸿教授是否同意?
02
尹鸿教授的另一个结论——
人不仅不是世界的上帝,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不能支配一切,世界有其自身规律,因此我们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按照尹鸿教授的说法,面对“自然”传染病,人类似乎只能选择“群体免疫”了,这当然是错误的。
人不能做自己主人,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在未来的无阶级社会,人当然要做自己的主人,正如《国际歌》中所唱的那样“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无疑,“世界有其自身规律”。但人类并不是只能被动地受规律摆布,而是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获得自由和解放!
最后,“疫病”并不仅仅是“自然”造成的,还和贫困、阶级压迫、殖民主义以及帝国主义为瓜分世界而发动的战争有关。电影都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为什么尹鸿教授在做总结时反而回避这些问题呢?
03
尹鸿教授最后的结论是——
“在灾难面前只有爱能够拯救人类自己,只有人的尊严能够拯救人类自己,所以这些作品当中表现了人性的伟大和高贵。”
这句话一般说说是不错的,但有点中二。
这次新冠疫情,从开始出现到今天,几个月的时间里,人类看到的事情,恐怕比过去二十年都要多。
面对疫情,抽象的人性是没有的,只有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
中国最早取得基本战胜疫情的胜利,这无疑和中国社会仍然存在深厚的社会主义传统有关,这些传统,有些是以制度形式有形地存在着,更多的则是以文化、精神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着,这才是真正“伟大和高贵”的东西,值得我们珍惜、继承并发扬光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