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驳“师生猥亵剥削论”(中)——马克思不是“道德家”
【作者按】拙文《驳“师生猥亵剥削论”(上)》(《昆仑策》首发),讨论了师生对话的前四个回合。接下来,我将继续讨论师生对话的最后一个回合,并着重分析一下所谓的“风险报酬”。
一、确实“水平有限”
“师生对话”的第五个回合:
(10)学生最后还继续说:“假如我俩用同样的资金,干的是同一个行业。我不断创新,管理规范,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员工的工资越来越高。而您的经营模式不好,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亏损,员工的工资很低,最后倒闭了。那么,我俩究竟是谁剥削了员工呢?企业的发展是不是靠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呢?”
(11)老师对学生说:“我的水平有限,你可以当我的老师了!”
双截棍舞出来的问题是:资本家的“管理劳动”究竟有没有贡献?资本究竟创不创造价值?双截棍要攻击的对象,直指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有双截棍壮胆,贾康教授公开发文,指责马克思拒不承认资本家的伟大贡献。
关于这个问题,我另有专文分析,先打一个广告,这里暂不讨论。
我有必要指出,在否定剥削这件事情上,学术界流行的,其实是一个被称之为“风险报酬”的高大上理论,而并不是“师生对话剥削论”这么低级的故事。
换言之,能够公开登上学术殿堂的,是拿“风险报酬论”来为剥削辩护的数学模型,而不是“师生猥亵剥削论”这么low的对话。
对话老师承认自己“水平有限”,可见他早就被双截棍打蒙了头,居然不知道还有“风险报酬”这个高大上的理论。
可见,若要继续“为人师表”,对话老师确实不够格。
二、“风险报酬”
这里我着重讨论一下“风险报酬”。
用“风险报酬”来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是经济学课堂上相当流行的时尚,其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既然资本家要承担投资风险,比如投资失败的后果,那么,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就是正当的,资本收益中并没有“无偿占有他人劳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并不是“剥削”,而是承担投资风险的回报。因此,马克思把资本家对经济剩余的占有定义为“剥削”(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是一种意识形态偏见。
对于“风险报酬”,我不打算拿马克思的逻辑来评价——因为,马克思的逻辑正是“风险报酬”要极力否定的目标。为了与“风险报酬”能有对话的共同基础,我按照“风险报酬”的逻辑来展开讨论。
风险报酬的逻辑,一言以蔽之:但凡有风险的投入,其报酬都是正当的报酬,风险报酬没有“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什么是“风险报酬”? 风险报酬是指: 投资者因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要求的,并且超过无风险报酬的额外报酬。风险与报酬的基本关系是: 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