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有没有必要开办少年班?

2024-02-02 2007 0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复旦博士孙卫东在美国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的信息在全网迅速传播。他也是当年复旦大学少年班的一个学生。对少年班的出现与存在,是很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1977年,中国的高校恢复了高考。1978年,第一批通过高考的学生进入了大学。在当时全国一片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呼声中,人们对人才的关注开始成为一个热点。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于是一些有心人开始观察和寻找哪里会有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都有哪些不同凡响的过人之处。

  一个名叫宁铂的小男孩被一个热心人推荐了出来。这孩子确实非常聪明,很早就表现出一些天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宁某当时没学可上,在家待着“乱翻书,翻大人的书”。他翻阅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还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时年9岁。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些天赋。背诗词,数100个数,学会400多汉字,当然是有一定的天赋,但也并不是多么特别突出的天赋。开中药方和看围棋书学下围棋,确实有过人之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些特长就被视为神童天才。怪不得后来宁铂自己也否认自己是什么神童。

  于是有关方面就认为,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了培养大批国家急需的人才,就需要采取特别的方法,对这些有天赋的孩子进行强化训练和教育,让他们早成才,快成才,成大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技大学第一个少年班就产生了。不消说,人们对这个少年班抱以极大的期望。甚至很多人都认为,这种少年班的方式一定会给中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同时很多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也不错,虽然不像宁某那样有着不同的奇才,但当父母的,总觉得自家的孩子与众不同。所以这类家长也就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一类少年班之中。那些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即使天赋不高,但只要能进入这样的少年班,就有可能被培养成不可多得的人才。

  当年,国内很多人都希望这类少年班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才培养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后来发现,这类少年班,对于加入其中的孩子们来说,除了极个别的确有神奇之处之外,其他在少年班接受的教育多少都有点揠苗助长。更何况,少年们的心智都不是太成熟,在成长中变化很大。宁铂后来选择出家研究佛学,至少说明,他对于他在少年班里所学到的东西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现在很多的人们已经了解到,对孩子的培养不能只强调智力这一面。只强调智力这一面的培养,最终是会让人失望的,甚至会让这样的教育走向失败。有些少年班的孩子后来学着学着就废了。还有的孩子也算是成了才了,但是他们为之服务的对象却不是中国,更不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服务于美国或者其他的西方国家。我看到一份表格,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已经招收过数千名学生,但是他们其中最有成就的人,都成为了外国的院士,而在中国成为院士的不超过一个手巴掌的数字。这个投入产出比未免也太过低了吧?与我们国家给这类少年班的投入而言,这类投入肯定比对其他非少年班的普通大学生的投入不知道还要高出多少倍。这样算起来,办少年班对于中国,基本上就算是一个极为亏本的生意。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