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列宁诞辰154周年


  内容摘要:“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是列宁主义的极其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列宁在批判俄国的经济主义思潮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出现的这股思潮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推导出“经济斗争应当有首要意义”的观点。列宁痛斥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来实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其理由一是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内在统一性及政治斗争的首要意义。二是俄国经济主义的理论根源是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的修正主义观点,三是经济主义的所谓“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四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政治同经济相比仍然占首要地位。列宁这种思想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完整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二是有助于正确理解毛泽东“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思想的深刻含义。三是有助于批判把苏联解体归结为列宁”政治占首要地位”的错误思潮。四是批判和纠正中国当代存在的列宁当年所批判的极其严重的经济主义思潮,也就是毛泽东时代所批判的唯生产力论。既然不能依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导出经济斗争的首要意义,也绝对不能依据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因素推导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纪念列宁诞辰154周年

  郝贵生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同志都非常熟悉的列宁的一个重要名言。没有列宁和列宁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今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54周年,为此,笔者在以往研究列宁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再做深入的研究和修改。

  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一股经济主义思潮。这股思潮鼓吹“工人运动的座右铭是为改善经济状况而斗争”、“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贵”,且还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点作为其理论依据。他们说:“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各个阶级的经济利益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所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对它的阶级发展和解放斗争也应当有首要的意义。”这种逻辑推理正确吗?其结论究竟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是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观点呢?

  面临着这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对俄国工人运动有极其严重危害性的错误思潮的泛滥,列宁勇敢地站了出来予以痛击。他在1902年所写的名著《怎么办》一文中讲到,这个逻辑推理中,连接二者的“‘所以’二字是用得完全不恰当的。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32页)也就是说,绝对不能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推导出经济斗争有首要意义,而否认政治斗争的必要性。十月革命后,再次重申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科学论述。他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列宁为什么这样批判经济主义?为什么政治斗争起决定性作用。列宁的这一思想对于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具有何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列宁批判经济主义的实质及其荒谬性

  1、阐述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内在统一性及政治斗争的首要意义

  列宁批判经济主义只强调经济斗争而放弃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不懂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内在统一性。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定经济斗争,无产阶级通过经济斗争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又通过政治斗争唤醒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最终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任务。离开政治斗争只进行纯粹的经济斗争,实际就是鼓吹工联主义。“因为经济斗争而忘掉了政治斗争,那就是背弃了全世界社会民主运动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忘掉了全部工人运动史所教导我们的一切。”(《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列宁还说,《共产党宣言》已经确立了从那时候起就成了一种起码的尝试,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只有转向政治斗争,才能脱离萌芽状态和幼年时期,才能算是阶级的运动。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不论过去和现在,不和政治斗争紧密相连的社会民主党是没有的。社会民主党没有政治斗争,就等于河里没有水。无产阶级如果不进行政治斗争,就永远不能摆脱受剥削压迫的无权地位。列宁还说:“如果工人不能像德国工人和欧洲其他一切国家(土耳其和俄国除外)工人那样享有自由集会、结社、办报纸、派代表参加人民的集会这些权利,那么任何经济斗争都不能给他们带来持久的改善,甚至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任何经济斗争。而要想获得这些权利,就必须进行政治斗争。”(《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列宁反复强调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首要意义。他说,促进工人阶级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组织,是我们主要的和基本的任务。谁把这个任务推到次要的地位,不使一切局部任务和个别斗争手段从属于这个任务,谁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并给运动带来严重的危害。工人阶级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经济利益,也是从经济斗争开始的,但经济利益的最终实现必须通过政治斗争。这是阶级斗争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经济主义的错误就是违背了阶级斗争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性。

  2、揭示俄国经济主义的理论根源是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的修正主义观点

  列宁认为,俄国经济主义的这种逻辑推理完全是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的修正主义观点在俄国的具体体现。如列宁说:“波·克里切夫斯基(俄国经济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所重复的是‘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瓦·沃’的议论(即政治服从于经济等等),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伯恩施坦派的议论(例如沃尔特曼正是用这种议论来证明工人应当首先获得“经济力量”,然后才能考虑政治革命)。”(《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32页)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完整的表述是“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这是他在1899年公开出版《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提出的。这种思想不仅影响整个第二国际,在俄国的影响也极其之大。如“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取消派”、“召回派”、孟什维克主义、“超帝国主义论”、布哈林主义等。列宁从从总的方面揭露批判了这句话是其典型的修正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实质。他说:“‘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伯恩施坦的这句风行一时的话,要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进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同时对其在俄国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具体的析剖和批判。列宁批判经济主义单纯强调经济斗争而否认政治斗争的首要意义就是批判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的产物,或者说,“运动就是一切”是俄国经济主义的深层次的理论根源。列宁说,经济主义就是“无非是机会主义的一个新的变种”,是重复“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伯恩施坦派的议论”,“是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俄国形式”他们的“批评自由”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7页)列宁还说:“他们说经济斗争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他们把无产阶级的政治任务推到次要地位,缩小和限制这些任务,他们甚至声称,要在俄国成立独立的工人政党的言论,只是人云亦云,工人只要进行经济斗争就行了,政治可以让知识分子联合自由派去搞。《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有人在帮助工人进行经济斗争,但是有关整个运动的社会主义目的和政治任务,却根本不向工人解释,或解释得很不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也在脱离工人运动:俄国社会党人又在纷纷议论,说反对政府的斗争应该由知识分子单独进行,因为工人只能进行经济斗争。”《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284页这种从伯恩施坦那里趸来的观点实际是“败坏工人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而社会主义意识则是保障我们获得胜利的唯一基础)为代价,换得的却是一些实行微小改良的冠冕堂皇的草案,这种改良微小到了极点,甚至比从资产阶级政府那里争取到的还要少!”(《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7页)

  3、揭露经济主义的所谓“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列宁指出,经济主义有时也承认政治斗争,甚至主张“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但是经济主义的这种所谓“政治性质”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政治”含义,而是工联主义的含义。列宁说:“‘经济主义者’并不绝对否认‘政治’,而只是常常从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观滑到工联主义的政治观上去。”(《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所谓工联主义的政治观,就是力图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而根本不去触动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不去推翻压迫和剥削工人阶级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这种工联主义的政治就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资产阶级政治,它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相去十万八千里。社会主义者从来都把争取经济改良的斗争包括到自己的活动范围只内,认为它是无产阶级争取彻底解放的伟大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主义者绝不把无产阶级争取经济上的某些改良当做自己的最终目的。一切经济斗争都必然要变成政治斗争,所以社会民主党应该把这两种斗争紧紧地结合成无产阶级统一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的首要目的应该是争取政治权利,争取政治自由。”(《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革命的社会党的真正任务不是臆造种种改造社会的计划,不是劝导资本家及其走狗改善工人的处境,不是策划密谋,而是组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领导这一斗争,而斗争的最终目的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组织社会主义社会。此外,经济主义也号召工人“组织起来!”但是这种组织只是组织互助会、罢工储金会和工人小组。列宁说我们当然完全同意工人组织起来的呼吁,“但是一定要补充一句:不但要组织互助会、罢工储金会和工人小组,而且要组织政党,组织起来同专制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坚决的斗争。不这样组织起来,无产阶级就不能去进行自觉的阶级斗争,不这样组织起来,工人运动就会软弱无力,只靠一些储金会、工人小组和互助会,工人阶级永远不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任务:使自己和全体俄国人民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奴隶地位。(《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4、阐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无产阶级没有夺取政权之前,要把政治斗争摆在经济斗争之前。那么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还要不要把政治斗争摆在首要位置。机会主义托洛斯基和布哈林指责列宁从政治上看问题是片面的,他们主张从经济上看问题和从政治上看问题“有同等的价值,‘两者’都可以采用”。列宁痛斥了这种观点,指出他们“就在理论上堕落到折中主义立场上去了。”列宁这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列宁为什么这么讲呢?一是因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还会十倍、百倍、千倍企图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小生产方式还会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二是社会主义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三是不讲阶级斗争的政治与不讲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都是胡说八道。因此列宁在驳斥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狡辩说他们自己真正关心的是生产,而列宁只是关心形式上的民主时说:“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问题只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 页)那种根本不承认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存在阶级斗争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性就是厌恶阶级斗争,幻想可以不要阶级斗争,力图加以缓和、调和,磨掉锐利的锋芒。……或者认为自己的任务是设想种种方案把相互斗争的两种力量调和起来,而不是领导其中一种力量进行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与政治》《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这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必然反对实质为阶级斗争的政治,也必然反对“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单纯归结为经济斗争和发展生产力,取消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歪曲和反对马克思主义,是典型的修正主义的观点。

  二、列宁批判经济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有助于我们完整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政治、精神结构。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唯物史观从没有把这种矛盾关系看做单向关系,而是双向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任何阶级在阶级社会里追求物质利益,当然要发展生产力。但物质利益能否最终实现并不取决生产力,而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分配制度。而建立和维护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又取决于上层建筑和政治制度。所以追求物质利益是一个阶级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但能否最终实现自己的阶级的利益还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以历史发展中进步阶级最终要实现自己阶级的经济利益时,都要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实际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经济利益,也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英国、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源于物质利益,但最终解决物质利益的是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大家所熟知的《共产党宣言》谈到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从自在阶段发展到自为阶段的发展历史时,就是从当初的从破坏机器、增加工资的单纯经济斗争发展到组织成为阶级、组织为政党、要求夺取政权、废除私有制和和摧毁保护私有制的一切上层建筑。所以《宣言》中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即一切开始为经济利益的阶级斗争最终一定会发展为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政治斗争。列宁阐述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关系原理正是依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同时,把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观点主观推断为经济斗争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政治斗争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去世前就存在这样一股思潮。1900年,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历史学家保尔·巴尔特用庸俗的社会学理论攻击历史唯物论是“经济自动论”、“经济决定论”、“经济唯物主义”,硬说历史唯物论只承认经济的决定作用观点。对这种荒谬观点,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恩格斯强调,一是指出巴特尔对历史唯物主义一无所知,他不懂得“物质社会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巴特尔没有资格谈论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唯物史观在承认经济运动决定政治斗争的同时,必须承认政治斗争对经济运动的决定性的反作用。恩格斯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而进行的。“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给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住他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恩格斯致施·康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1页)三是把某些不正确的东西强加给马克思,却污蔑马克思自相矛盾,捏造唯物史观完全否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恩格斯说过,无论马克思还是他本人都从未否认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政治斗争对经济斗争有极其巨大的反作用。“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何必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暴力(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四是指出巴特尔等人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两极对立在现实世界只存在于危机中,而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恩格斯致施·康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1页)如果说,保尔·巴尔特等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点歪曲所谓“经济决定论”,攻击和根本否定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那么俄国的经济主义是把“经济决定论”实质是唯生产力论思想强加给马克思主义,用他们所歪曲的、片面的观点推断出无产阶级不要和丢弃政治斗争的观点,也是根本否定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有助于正确理解毛泽东“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深刻含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正是十月革命的影响,毛主席开始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他最早接受了《共产党宣言》中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自在阶段发展到自为阶段、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最终消灭私有制等思想。这也是《宣言》中的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显然这些思想对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建设实践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他早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以及建国后的革命建设的一系列著作无不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关系思想的影响。他的关于“政治统帅军事”、“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思想可以说就是《宣言》及列宁著作中政治斗争较比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等思想影响的产物。笔者2010年纪念“鞍钢宪法”50周年时,就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思想做了17000字的较为详细的阐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共产党人不讲政治是错误的,同样不讲阶级斗争的政治也是错误的。讲政治、政治意识就必须讲阶级斗争。列宁说,一切非阶级的政治和非阶级的社会主义都是胡说八道。“政治挂帅”就是阶级斗争思想挂帅,更具体些就是“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挂帅。那种认为“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观点才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

  有助于批判苏联解体后把原因归结为列宁“政治占首要地位”的错误思潮

  1990年,社会主义的苏联轰然倒塌了。究竟什么原因?人们都在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其中部分俄罗斯极右势力和西方的所谓民主社会主义者就把原因归结为列宁主义,特别是列宁的政治占首要地位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我们国家也有部分学者跟在这股思潮后面跑。大家知道,列宁主义各个论断之间也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的整体。与列宁“政治占首要地位”思想直接联系的观点有,社会主义可以在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暴力革命取得胜利,取得胜利之后要坚持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等基本思想。那些反对列宁主义的人们认为,列宁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它是“俄国这一落后的小农国家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变种,而且以其极左的面目、崇尚暴力专政,极大地篡改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糟粕的集大成、混合体。”列宁主义是“暴力万能论”、“国家万能论”。“是超越历史发展规律”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毛泽东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列宁的脚印走过来的”。这种思潮就把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列宁的上述理论。苏联解体后,俄国人公布了一个普列汉诺夫生前的所谓“政治遗嘱”,观点就是认为,原俄国的生产力和经济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发展到政治革命地步。因此列宁发动十月革命的条件不成熟。“列宁的根本错误,就是超越历史发展规律,要使封建落后的俄国跳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所以十月革命是错误的,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内在的原因。

  所以这种从根本上否定列宁主义的错误思想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歪曲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唯物辩证关系,只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而否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毛主席早在《矛盾论》中就说过:“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这这种反对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甚至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国内外一切反对列宁主义“政治占首要地位”思想的理论和认识论根源。苏联建国70多年取得的极其辉煌成就且建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的客观事实证明了列宁的十月革命道路是正确的,中国走俄国人十月革命的路实践检验也是正确的。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和苏联共产党赫鲁晓夫等人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背叛科学社会主义的结果。

  4、有助于批判和纠正中国当代存在的列宁所批判的极其严重的经济主义思潮

  俄国的经济主义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的重要表现之一。上世纪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实际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的延续,这种以“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为显著特征的修正主义的思潮也严重影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在世时,那种用物质刺激代替政治挂帅、猫论、摸论等思想就是这股修正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影响。那个以颠倒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关系的所谓“党的基本路线”、把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歪曲为发展生产力也是这股思潮的重要表现。他们的理论依据就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就是经济利益原则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这与俄国的经济主义思潮如出一辙,极其相似。改开的总设计师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走到了极端。”所以他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重点就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他的这一思想是绝对错误。第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从来没有忽视发展生产力。1958年之所以搞大跃进,就是重视发展生产力的表现。固然大跃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但那是前进中的问题,成绩是主要的。中国建国后的大量的基础工业都是大跃进期间奠定的。它说明我们党从来没有忽视发展生产力。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忽视发展生产力,文革更是极端。这完全是污蔑、造谣。周总理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毛泽东时代特别是文革期间的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就是对这种“忽视发展生产力”论调的最有力驳斥。第二,毛泽东时代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正是坚持了“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思想,也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大庆、大寨两面红旗就是对“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具体诠释,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性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由此说明了“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完全是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建设与政治斗争关系,特别是对列宁思想的继承、延续、深入和发挥。污蔑毛泽东把“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与生产力发展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第三,那种污蔑毛泽东时代“国民经到了崩溃边缘”的论调也完全是恶毒攻击、造谣诽谤行为,是为他们完全否定污蔑毛泽东时代党的正确路线推行其反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提供扭曲的事实依据的。第四,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建立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没有任何错误,但这个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必须在正确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在“政治挂帅”的大前提下进行。离开这个大前提的所谓“经济建设为中心”就绝对错误的。而事实上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建设为中心”恰恰是改公有制为私有制、改计划经济体制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自力更生、艰巨奋斗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与世界接轨”,不断引进外资的单纯依赖外援的发展路线。这也是“政治挂帅”,但不是“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是以改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毛泽东时代的思想政治路线为前提,是“资产阶级政治挂帅”,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人本性自私论”为核心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代替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指导。他们批判毛泽东的“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鼓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所谓“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是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是列宁所批判的俄国经济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再现和翻版,是典型的唯生产力论。既然不能依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导出经济斗争的首要意义,也绝对不能依据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因素推导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宣言》指出的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两个决裂”,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其包含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不能归结为发展生产力。离开“无产阶级专政、离开“消灭私有制”,离开消灭阶级,单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永远实现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的。真正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应该象列宁批判伯恩施坦那样,坚持毛泽东倡导的“反潮流”精神,给予20世纪末以来存在且发生严重危害性的中国当代经济主义思潮、庸俗生产力论、唯生产力论予以坚决的反击和批判。

  2024年4月14日

  【文/郝贵生,高校退休教授,红歌会网专栏学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