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再无清华北大的后果
【导读】近期,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教育新政,旨在推动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那么,伴随社会分化而来的教育差距究竟有多大?从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脉络看,这一轮新的政策调整意味着什么?
本文主文的作者出身于农村、毕业于清华大学,他现身说法,说明了地域、家庭等出身差异,如何产生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以及如何扩大了这种差距。作者认为,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文革时期无数扎根基层从事基础教育的知识分子造就的,随着时代发展及这代人的老去,基层教育的衰败成为历史定局。事到如今,“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本文的延伸阅读追溯了贫寒家庭大学之路的历史变迁,同样强调基础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作者指出,以往很多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政策因素,导致寒门子弟经由教育改变命运的通道变窄,但他重新研究后发现:相比之前,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前三十年的教育改革,恰恰使精英大学的生源,从被社会中上层垄断转变为多阶层均占一定比例。而这主要得益于基础教育的推广普及和质量提升,以及相对统一和公平的招生考试。但今天中国精英大学的社会来源已发生明显变化,与此同时,基础教育却面临现实困境。作者认为,相对于各类高考改革方案和素质教育口号,尽快彻底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差距的缩小,才是更紧要也更有意义的工作。不然,中国教育改革可能误入歧途,或重走其他国家的错误道路。
本文主文部分转自“知乎社区”,延伸阅读为《无声的革命》一书序言,原载《读书》2013年第9期。特此编发,供诸位参考。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 白如冰
最近很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北京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考入清北的北京学生和那些外省学霸们相比,水平到底有差么?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