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知论

2021-09-21
作者: 士心 来源: 红歌会网

  从人的存在、人的必须对象活动去认知,从人的创造的生活物质去解析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解析的道路。笛卡尔400年前就意识到了人的二重本质---思维与存在,但无法透析二者关系。唯物论和唯心论都试图解开此谜题,但无法正确解析二者关系。由于二者都遵循理性传统:感性是物体表面暂时映像,理性是物体内在的、长久的本质联系。本质的理性追求是旧哲学的最高宗旨,思维与存在的抽象解析成为哲学的基本乃至最高命题。

  唯物论不是从人的感性现实活动及其历史追踪,而是把思维与存在当成抽象的对象,在思索过程中丢失了思索的主体‘人’,忘却了思索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和能力。思维与存在命题揭示了人的存在和思维与外界的矛盾,而旧唯物论却解析成何为本源的问题,只正确解决了与唯心论的对立,还是没有回答笛卡尔问题:人与世界的联系和矛盾。理性壁垒使得唯物论进入死胡同,无法解答人类谜题。(唯物论带领科学进入了物与物的实证研究,而作为虚无、虚实关系研究,其走向衰亡的道路,被现代哲学和科学鄙视。反社会主义急先锋哈耶克、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金融垄断财团,依然坚定不移的高举着这面旗帜。)

  只有辨别出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的差异,同时正确解析唯心论的认知问题,才能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蕴含的基本原理,特征。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dasBewuβtsein] 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 βte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995版《马恩选集第一卷》72页)

  此处的‘意识’包含认知,与此前的认知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实体,而是指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与旧唯物论的‘物质’抽象概念不同,该哲学主体是人,本体是‘感性的’人的物质活动和交往。马克思哲学第一次把理性与‘感性’恰当的结合,这不止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思辨理性的超越,也是对以往哲学‘理性’的超越。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谈到‘思维与存在’关系有两点缺陷:1.‘存在’是抽象的2.‘存在’等同于物质。没有体现马克思哲学对以往哲学的超越: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思维与物质劳动的关联。多数哲学教科书的认知论,停留在德国古典哲学范畴,没有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旧唯物论诠释了物质先在性,但解释思维直接来源于物质,与唯心论一样,没有认知到物质与‘人创造的生活物质’的不同。这种认知论把思维与存在本源追溯锁定在‘物质’上,把笛卡尔命题当成哲学第一、最高宗旨,用人的思维却漠视‘人的存在及其感性活动’。哲学教科书,没有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认知论原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存在’不能被认知,对于观察者是‘无’,‘无’是一种未被认知的存在。“··,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2014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14页)以自然对象而言,‘无’指的人类感性和理性未察觉的对象、规律范畴。科学研究自然是缩小‘无’的范围,但也意识到,科学认知半径扩大,‘无’的周长越大。如果以预定的思维方式、规律去研讨自然,则是拿‘已知’来固定认知半径,封闭‘已知’周长,止步于‘无知’外。

  认知是属人的,人作为主体,其继承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个体再认知的能力。第二,继承的认知是否包括了‘无’的范畴,有无范畴的关系。第三,其认知理性能否结合人-社会感性现实活动及其过往的历史(就自然而言,理性结合经验感性,对物与物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科学不是本文重点。)认知论基础于1.观察者主体‘人’2.继承的认知及其程度和标准,3.主体对现实和历史的反思能力。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谈得到真理认知标准。真理认知不确定主体,不考察其继承和认知能力,直接谈实践,只能是无头苍蝇,瞎飞乱撞。

  中国人语言文字历史悠久,但传承缺乏理性。我们对自然认知落后于西方,社会学上除了统治学,愚民学问第一,民智处于茫然状态。中国人在周秦之际,在自然学和社会学上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做出了大范围治水修运河,修筑长城的奇迹,中国人的实践能力和历史都让西方人惊叹。到了近代,但我们自然真理和社会真理认知水准低下,以致除了语言文字历史,现在的小学到大学认知体系基本照搬西方。2000多年实践,没有出现真理,也没有出现比西方先进的自然真知。认知的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复数人的社会,在两个甲子前才开始启蒙。100年前,少数精英才知道民主与科学,才知道社会真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承认物质自然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界来源,而人的思维意识是人类劳动创造生活物质的产物,并且循环参与了劳动创造,在劳动创造过程中发展完善。马克思哲学是唯生活物质劳动创造论,也可以简称为人的物质劳动创造论,与唯物论具有不同的主体和本体运动。他讨论的人的存在与发展,不是物的起源与构造,物质运行规律。把马克思哲学说成“物质自然溯源’的世界观,那等于说马克思还未挣脱古典思辨哲学的壁垒,还未正确解答笛卡尔‘思维与存在’的命题。因为唯物论与唯心论都没能正确解答该命题,又都阐述了部分真理。马克思哲学就像一个不同管径接口,以‘劳动创造生活物质’连通了物质先在论和人的活动主体论,即劳动创造连接了人的物质与思维。

  人的认知从‘无’到‘有’,伴随劳动创造生活物质过程。唯心论以为‘思维意识’原始存在,没有从人的劳动创造生活物质起点去考虑。唯物论的认知同一性,没有看到人的特殊活动---劳动创造,把思维意识看成是一般物质运动衍生物,凡是存在的都能即刻的被认知。唯物论做出了物质直接产生思维意识的结论,类似电流通的短路过程,略过了人类劳动创造历史。唯物论与唯心论一样,其一元理性推导过程遮蔽了人的生成历史,这就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解析过程中,与唯心论一致的根源,唯物论社会历史观的‘翻板’。理性本源一元论思辨,使得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社会观同流合污。

  以反社会主义急先锋哈耶克思想为例,其唯物论社会历史观呈现唯心论的随意捏造,把文明后的社会秩序说成是自然选择,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思维意识毫无关联,人的生活物质创造能力都是自然过程,与动物一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思想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思维意识形成的观点(枷锁),是个人的经历之思维。一方面是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一方面个体对认知传承的接受程度和反思能力。不应忽略‘个人的经历’的社会现实,包含社会秩序、伦理,对社会历史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生活物质的传承环境。‘意识是意识到的存在’,对存在反思的能力、程度才是观点(枷锁)形成的关键。把思维意识传承和生活物质传承两个环境条件叙说全,才是马克思的认知论,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正解。

  劳动创造叙述了人类生成历史,承接了唯物论正确的前提:物质自然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界,链接了唯心论人的主体活动历史,同时补全了人的物质活动,说明劳动创造是思维与物质的联合行动,及各自发展的历史。这就是马克思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超越。“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是进行对象性活动的,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人类创造的生活物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从结果上看是存在‘思维的设定’与对象的物质活动,即包含人的物质与思维的联合行动。这种外化,即不是‘唯心论’纯粹的思维意识活动,也不是唯物论纯粹的物质运动。马克思针对‘人的习惯成自然的感性现实活动’解析,超越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对象性活动及其结果解析---物质劳动创造,把黑格尔的思维意识与唯物论的物质运动链接起来,清楚的解释了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继续了劳动创造的探讨,并且化为简洁的表达:“···,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995版《马恩选集第一卷》73页)

  马克思通过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及其结果,解析人的本质,他的理论基础是人们的物质‘劳动创造’。去掉‘劳动创造’,只剩下物质,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旧唯物论’,也就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新’,辨别不出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层次。马克思辩证法包含黑格尔认知论辩证法,还结合人的‘物质劳动’。用毛泽东的话说:实践---认识--再实践。黑格尔把人的本质运动规定为单一的思维意识运动,马克思补全了人的必须---生活物质的创造活动。把黑格尔的认知论嫁接在物质上,依然不能理解人的存在,还必须从人的物质生活及其‘劳动创造’,去认知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

  中国的哲学教科书,多数没有正确解释马克思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没有从人的必须活动去解析,而是旧唯物论的本源追索和以此为基础的黑格尔认知论,还在旧哲学的理性壁垒中。由此出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解析,许多结论都是脱离人的感性活动之理性抽象,人不在场或人是旁观者的推论。

  说世界是物质的,思维意识存在又如何解释?有人不从人类的起点解析,教条的把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的那句话为根据:思维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说思维是特殊物质。思维移入头脑不是瞬间完成的,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上百万年经历形成的。不是物质的直接演变,而是经过人的特殊活动,从简单意识结合劳动的反复循环过程,才形成当下人们思维意识基因,在社会生活中再现。这些人把特殊化为一般,遮蔽了人类的发展形成历史。有人说是导师观点,看看毛泽东《实践论》,伟人总是把认知与人的劳动创造实践紧密相连。再看看列宁,如果没有创造精神,他怎能打破第二国际的教条,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建立苏维埃政权。

  这些统一于物性论者,用着人的第二本质‘思维意识’论述世界观问题,但同时否定自己特殊本质‘思维意识’的存在,也否定了人的特殊存在。这些人无法区分唯物论和马克思物质劳动创造学说。我们应该向马克思那样现实的考虑问题:“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处于统一中。”(2014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1页)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