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赵文凌:叹菜农毁菜,哀民生多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看到农民不得不把滞销的蔬菜毁在菜地里的时候,作为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我真的很心疼。我想,那些辛辛苦苦种了这么长时间菜的菜农心里更加难受!

 

  可是没办法,他们也是不得不做出这样痛心的决定!蔬菜的储存成本很高,把这么多蔬菜收回来储存起来根本不现实,但又因为种种原因,今年鲜少有客商来收购。一方面蔬菜没有销路,另一方面,北方已经入冬,很多地方已经接近零度,再不处理这些蔬菜,下一季小麦也无法耕种,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权衡利弊,一些菜农选择含泪将蔬菜犁进地里,权当肥料。

  根据农民日报的报道,今年来收菜的客商之所以这么少,主要是受层层加码的影响。比如前一阵子很火的“宇宙尽头”曹县,虽然曹县并没有高风险区,却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措施:凡是外地来拉菜的车,必须提前三天进行报备,而郑州和西北五省份等地的货车,即便提前报备也过不来;凡是本地货车拉菜外出,即便不经过疫情风险区,回乡后也要“居家隔离七天”。

  如此一来,曹县的蔬菜想要“出县”自然就困难重重。除了曹县之外,河南很多地方的菜农也在经历着类似的遭遇。

  在最近几天一打开全都是世界杯一类新闻的情况下,农民日报能够真的做到关注农民,我们要为他们报道事实点赞。也是因为这篇报道,大家才广泛关注到这些菜农的窘境。由此也可见,这些农民真的是太难了,连发出自己的声音都非常难。

  媒体和舆论广泛关注到之后,曹县官方回应立马调整措施,无涉疫风险货车拉菜不隔离。

  与菜农卖菜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城市尤其是静默的一些地方买菜难、买菜贵。

  十一收假之后,全国各地频发疫情,青海就爆出过仍然存在高价菜的新闻。直到今天,各地的防控措施一调再调,几次调整弄得也是人心惶惶,最近我自己所在的城市也紧张了起来,大家都在买菜屯菜。虽然并没有出现几十块钱一颗大白菜这样离谱的物价,但猪肉和鸡蛋还有新鲜蔬菜普遍的涨价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同样是来自农民日报的报道,来自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从10月底到11月初,蔬菜的地头价与市场价走势“背道而驰”,一些品类的蔬菜地头价从一元跌至几毛、甚至几分,而新发地市场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上涨了9.03%。

  两重天的价格之下,受苦的始终是最底层的大多数人。

  菜农看着辛苦一年的收成烂在了地里,既浪费粮食又失去了收入;市民看着水涨船高的菜价,再看看因为没有办法工作而空空如也的钱包,也只能感叹一声:民生多艰!

  怎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这个问题不知道那些有发言权的人有几个想过。

  面对这类涉及面广的民生问题,本来是应该有更加周全的考虑,之前就有过经验的“绿色通道”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当然,这些都需要整体统筹,统筹这一切最根本的思路还是要首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各保各的乌纱帽,更不是严重脱离群众、层层加码、一刀切……

  除了因为“加码”导致菜农的蔬菜无法及时卖出之外,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菜农的蔬菜滞销或者果农的水果滞销一类的新闻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今年的实际情况是受到“加码”的影响,那之前的呢?这一个原因并不能完全遮蔽小农经济在独自面对大资本市场时的弊端。

  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无论是在种子、化肥等必需品的议价上还是到最后果实成熟后的售卖上,在面对大的资本市场时都是弱势的一方。他们没有种植计划,没有销售渠道,每一年只能被动的跟随市场行情,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今年赚了不少但明年就血本无归。

  前一阵子,“供销社”这个仿佛已经作古的名词又重新被大家热议,有些人看到这三个字就惶恐得不得了,极尽冷嘲热讽,全力否定供销社的过去。可是,面对如今菜农毁菜的种种窘境,如果供销社的体系真的比较完善的话,农户合作起来,统一购买化肥种子、统一打开销售渠道,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话语权还可以节约非常多的流通费用,这样是不是对这些个体农户来说是更有利的结果?

  真正要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我们还真的要往合作这个方向多看看,要往前几十年的实践上多看看。

  【文/青年赵文凌,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青年思考”,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