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阶级分析法理解俄乌战争的暗示
彭博社记者向中国外交部提问,询问中方是否会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这一问题背后暗藏深意。
倘若各方都卷入俄乌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如同各方都企图参与对乌克兰资源的争夺。这里所说的乌克兰,侧重于资源层面的概念。当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就被西方的各类资本势力不断蚕食,如今三十多年过去,这些势力自身面临诸多问题,已不再想让乌克兰留存作为“发展根基”,而是打算彻底将其“消耗殆尽”。乌克兰国内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群体,并不以“欧洲子宫”这一称呼为耻,反而对欧洲抱有感恩心态,期望在欧洲“瓜分”乌克兰时,能分得一杯羹。
在国际事务中,谁不想从乌克兰获取利益呢?关键在于权衡获取利益所需付出的代价。国际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经济的影响,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都在为了利益明争暗斗,表面上却冠冕堂皇。在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认知里,世界运行遵循着利益流通的规则,其本质也是利益传承。从实际情况观察,大部分群众并没有基于肤色、地域或学历的“歧视链”。不过,需要区分的是,受传统保守观念影响较深的群体,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而具有较强群体合作意识的群体,认知水平则较高,他们对“歧视”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农民工”这个词,在受传统保守观念影响深的群体中,常被用来获取同情以谋取利益;但在具有较强群体合作意识的群体看来,这个词却带有恶意。
回到乌克兰问题。我们来看一些公开的经济数据:截至2024年末,A国政府债务总额超过36万亿美元,B国政府债务总额约11.5万亿美元。2024年,A国GDP总额为29万亿美元,B国GDP总额为20万亿美元。A国由政府掌控的经济占GDP的比例约5%,即1.45万亿美元左右;B国由政府掌控的经济占GDP的比例约53.8%,即10.76万亿美元。
乌克兰问题的关键,并非仅仅局限于乌克兰自身,更在于欧美国家政府与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内部问题的加剧,尚未形成特定发展模式的欧美俄等国,都难以避免因内部利益争夺带来的社会问题。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时代,社会问题往往表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生产活动是维持社会经济体系运转的核心动力,当生产岗位减少、服务岗位增加时,A国某些群体的行为愈发极端。例如,发生在A国的一些不良事件,背后涉及到不同肤色群体的资本势力,这些事件是否能让我们透过A国所谓的种族主义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呢?
人口拐卖是人口买卖行业的一部分,而人口买卖行业是私有制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A国的人口拐卖活动不仅频发,还伴随着奢靡腐败之风,上述提到的事件就是例证。乌克兰的“欧洲子宫”现象背后,同样存在人口买卖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