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及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youngsun259在2018年8月12日发了一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的帖子。他主要讲了三点:一,所有制是最本质的区别;二,社会主义包含私有成分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要求,但要在公有制的主导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因为此前在回答qi509时,我写了《谈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因此,在这里我想再说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首先,我不能同意youngsun259的第一个观点,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所有制是最本质的区别”的观点。

  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都知道,《宣言》内部除了开头之外,分为四个部分:一,资产者和无产者;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很显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就是资产者或资产所有者,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体就是劳动者。而当时《宣言》所以要用“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作区别,是因为当时打着“社会主义”名号的反动学派比较普遍。这里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那个刚刚脱胎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宣言》的内容我们不难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就是资产所有者,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则是劳动所有者。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不是什么所有制,而在于它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社会。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因为只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满足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只有实行了按劳分配,才能满足劳动者的利益要求。

  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不是什么所有制区别,而是生产主体的区别,就是劳动所有者与资产所有者的区别。所以说生产主体的区别是最基本的区别,是因为这一区别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其它一切重要区别。

  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是生产主体的区别一一即劳动所有者与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无产阶级所以要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及其一切反动阶级的统治,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为消灭资产阶级,消除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消灭资本的生产方式,这是劳动者能够成为社会生产主体,能够当家作主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因此,是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利益要求,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的必然性。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相比,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在生活消费方面保持了个体性,从而决定了生产劳动的个体性。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和生产劳动的个体所有,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必然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并必须全面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广大劳动者都具有了资产所有者的身份,但是公有制本身又决定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同一的、无差别的。因此,劳动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除了可以和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之外,已经没有其它任何意义,在这里,所谓的产权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意义。相反,由于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所有和消费需要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资产所有权。我们常说,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这劳动者当家作主就是劳动所有权在管理上的体现,而按劳分配则是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的体现。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要求,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简称为劳权制度。

  第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主体的区别,决定了社会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权利区别,而这种权利的区别又从根本上决定了两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区别,从而也决定了两个社会经济实体性质的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其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实现资产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问题。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实体表现为资产实体的性质和特征:即资本主义企业都是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其特征表现为劳动力价值预定不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所谓业主制企业就是简单的资产实体,而合伙制与股份制企业,则是结合形式的资产实体。与资产实体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资本主义企业制度都是产权制度,即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社会主义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其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即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核心问题。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实体表现为劳动实体的性质和特征:即社会主义企业都是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其特征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不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的波动,表现消费价值量的波动。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是结合形式的劳动实体,而农业生产责任制条件下的包干户是简单形式的劳动实体。与企业作为劳动实体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应该是劳权制度,即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

  经济实体的性质不同,与此相应的企业形式与企业制度也是不同的。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都是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它的企业制度形式就是产权制度,而产权制度最基本的规定,就是老板拿利润,职工拿工资,其生产结果的分配模式是:先支付工资,然后在作了各项扣除后,其余额作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作为老板或股东权益的增减。在这里,工资这一范畴的功能是按照市场水平预先固定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波动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变化,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增减。这是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与资产实体相对应,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其生产结果的模式与资本主义企业相反:是先补偿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消耗,然后是进行满足各种公共需要的扣除,最后余额是生产劳动价值量的多少,是消费价值量的变化,是作为劳动者收入增减的变化。“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就是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的具体体现。从这里不难看出,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与工资相对应的范畴应该是“公资”,即按市场水平预先确定的生产资料价值量;与“利润”相对应的范畴则是“消费价值量”或“消费金”。

  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都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但是两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在采用工资制度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化消除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出现的可能性,从而确立了资产所有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因此,资本主义企业作为资产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体现,它就必然是以独立的资产实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相反,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由于公有制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除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唯一主体,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权利要求。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所有权要求的体现,它就必然是以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从这里我们看到:在现实的生产方式中,工资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制度客观上都消去生产力某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可能性,从而使社会生产作为表现出某种特殊的实体性质:即资产实体性质或劳动实体的性质。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必须用加减消元法或代入消元法消去一个未知数,然后解出另一个未知数,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要么是资产所有者,要么是劳动所有者,必须是唯一的。为了确保社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在建立企业制度时,我们也必须消去某一方面成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工资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度,正是消去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基本范畴。

  第四,两个社会的经济实体性质的区别决定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主体是资产所有者,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实体表现为资产实体的性质和特征。与资本主义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产权制度一一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资产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而劳动所有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要求,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企业也必然表现为劳动实体的性质与特征。与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劳权制度一一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制度。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是产权制度,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是劳权制度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并起主导作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表现为生产资料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因此,建立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就成为社会生产能够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消灭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消失了,劳动者的差别不再表现在资产所有方面,而表现在劳动所有和消费需要方面。因此,能不能建立全面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就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能否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表现为劳权制度。

  通常的观点认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党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这一看法显然是错误的。首先,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其内容所体现的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最基本的发展要求,它不可能是所有制结构,而应该是体现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特征的制度形式。其次,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力水平并不是对应的关系。自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资本主义所有制却没有本质的变化,用这个理论就说不通。第三,我国建国初期时,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按照这种理论,难道我国应该恢复封建社会所有制?由此可见,所谓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第四,作为我们思考问题出发点的生产力,不是抽象的生产力,而是具体的生产力,而具体的生产力总是社会生产力。当我们从具体的社会生产力出发时就必然会发现,只有首先满足了生产主体的利益要求,社会生产力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才能正常发挥。因此,能够满足社会生产主体利益的制度,才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主义手中,因而社会生产能够形成的先决条件,必然是能够体现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产权制度;同样的道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被消灭了,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唯一的主体,而劳动者的差别不是表现在资产所有方面,而是表现为劳动所有和消费需要方面。因此,社会主义生产能够形成并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必然是要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体现出来,一句话,就是要全面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劳权制度。

  第五,再说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以上讨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与资本主义生产主体的区别,讨论了社会主义经济实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实体的区别,讨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我们现在进一步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区别。

  其实,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实体与资本主义经济实体的基本区别,我们就不难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区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在资产实体的基础上运行和发展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在劳动实体的基础上运行和发展的。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价值规律能够正常发挥作为的社会经济。而价值规律的作用过程和表现形式就是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有规范的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而企业要成为规范的市场主体,它必须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一一要么是独立的资产实体,要么是独立的劳动实体。在工资制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从而消除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因此,资本主义企业或私有制企业,就是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它能够有效及时地感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并作出相应的经济行为来适应这种波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公有制本身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除了资产所有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劳动者是唯一的生产主体,因此,社会主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是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它能够有效及时地感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并作出相应的经济行为来适应这种波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性是价值规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区别在于:

  1,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与计划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因而就为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创造了条件。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就是生产资料分布状态必须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规律。由于适合社会需求的生产劳动才能形成价值,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生产必然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国有资产的分配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时,劳动集体的收益和国有资产的价值都会处在稳定增长的状态;相反,在国有资产的分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时,劳动者的劳动就不能形成价值,按劳分配就不能实现,劳动集体的收益和国有资产的价值就会同时处于降值状态。由于国有资产和劳动收入是按同一水平或同一幅度变化,因此,国有资产价值增量波动客观上就是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的表现。

  以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为基础的计划机制是由国有资产分布效益状态反映体制、国有资产价值增量波动,国有资产管理评价委员会和国有资产分配体制等构成的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循环系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资产的分配和流动与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通过国有资产分布效益反映体制表现为国有资产价值增量波动,这种波动作用于国有资产管理评价委员会(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局有关人员,企业代表及经济管理专家等等组成),国有资产管理评价委员会则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局调整国有资产分布状态,┅┅,如此循环反复,形成计划机制的作用原理。

  2,消费价值规律与按劳分配机制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按资分配机制相对应,以消费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机制是由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按劳分配制度一一工分制,劳动收入波动,劳动者和劳动管理体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循环系统。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工分制表现为劳动收入量的波动,这种波动促使劳动者通过职工管理体制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改变之后,又会通过分配制度重新表现为劳动收入量的波动┅┅,如此不断反复,形成公有制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收支自理的经营机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诸规律的相互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规律中,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消费价值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基本过程与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与此相适应,按劳分配机制也是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机制。工分制是与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它一方面计量着劳动者的劳动,体现劳动者多劳多得的分配要求,另一方面又调节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反映着社会生产的具体要求,价值规律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则是按劳分配规律在宏观上实现的具体体现。市场交换是一种社会计酬方式,但在价值规律的自然作用下,企业按劳分配难以实现,因此,客观上需要生产资料按需分配。从整体上看,消费价值规律在企业内部是通过按劳分配规律来实现的,在社会范围内则是通过价值规律、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价值规律、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都是消费价值规律的外壳或形式。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