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从实践唯物主义说起

2023-06-02
作者: 士心 来源: 红歌会网

——和余斌老师磋商

  对于中国实践唯物主义的兴起及其争论,余斌老师阐述的全面清晰。对这一部分我深表赞同,没有异议。第二赞同余斌老师地实践唯物主义的解析,但对什么是马克思历史观觉得有必要磋商。

  首先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历史观、自然观建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核心:主体是工人—劳动者,本体是劳动创造—感性对象物质活动与思维意识。解释的历史观:主体是人,本体是实践。二者关系,主体从劳动者本质到一般人本质;本体从劳动创造到一切人的感性对象物质活动及其相应的思维。哲学是思维意识活动,写作等也是主体人的行为—实践。马克思从1842年走上社会,主要活动以思维意识实践活动为主。马克思著述浩瀚,无论从行为和意愿方面衡量,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劳动者、人类解放进行着实践。这也是马克思自己的规定:“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二节】

  文明社会后,劳动创造由两方面构成,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和思维意识。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在过程中再现思维意识,思维意识映照感性物质活动,归纳再造创新以便在下一个感性活动中实现。对于实践要明确其是感性对象物质活动,还是思维意识活动。其次就当代而言,感性活动中存在思维意识,不存在纯粹的感性物质对象活动。过去的论述,没有明确的定义,把实践当做感性物质活动,当做不言自明的概念。再者过去把社会分割出,纯粹的感性活动和思维意识,把思维意识当做感性活动的衍生物。在马克思建立哲学以前,实践专指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人们还不懂感性活动和思维意识的交织关系,把思维意识作为改造历史的唯一动力。这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清晰的阐述出来,而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当成结论抽象的述说,没有规定劳动创造与实践差别、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与感性差别。由于费尔巴哈与共产主义差距较远,马克思对德国哲学的清算只能从解释世界起步。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多数都是唯物主义者也是积极的实践家,他们的理论旗帜大写着‘唯物主义’。为了不引起混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二节】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做了注解,那就是共产主义者,本质上要进行改变现实的革命。这是共产主义者与一般唯物主义者、一般唯物主义实践者的差异。

  主义是一种哲学,包含历史观和世界观和价值观,实践唯物主义也是这样的哲学,就其主体观念来说属于资产阶级。马克思开创了现代哲学,从社会现实而言,共产主义处于弱势和低谷,还是资本主义主导着这个时代,实践作为感性物质对象活动而言,多数时空还是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占主导,在思维领域里也是如此。鼓吹实践唯物主义者,没有分清劳动创造与实践两种本体差异。从历史时空看,文明社会前的几百万年,劳动创造是人类一致的本体活动。实践—劳动创造的异化产生于文明社会,历史才有几千年,最多不过六千年,占人类历史时空也就千分之二三,总不能拿着绿豆说这是西瓜吧。鼓吹实践唯物主义者,没有历史观念,本质把一秒说成一个小时,把片段时空说成是人类整个历史。

  当明白整个人类历史过程、时空后,读者自然明白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主要指人类的劳动创造活动,实践只是衍生物和变种。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异化劳动达到顶峰,以后势必走下坡路直至灭亡消失。要把这个也许几百年上千年的短暂时空,当做人类长久的活动,这无疑是毫无历史观念的哲学家,也绝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只能属于资产阶级的妄想,希望资本主义时代永久猖狂。一个熟悉马克思理论著作者,不能连解释世界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都分不清,也绝不会拿《费尔巴哈提纲》当成马克思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如何看待实践?马克思的衡量标准是劳动者的思维是否能自由的与感性物质活动结合。其二,列宁和毛泽东的标准:就是在第一标准下能否实现劳动者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的问题,注重社会历史现实性,因时因地的导向这一目标。所以唯物与唯心都不是首要标准,也不是唯一标准。核心标准是劳动者的解放,劳动者的人双重本质复归,思维与感性物质活动自由结合的问题。用形而上学的唯一,求诸唯物还是唯心,那是驴唇不对马嘴。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远非唯物唯心,思维与存在那样简单的对立。唯物是对人的物质本质解释,唯心是对人的思维本质解释。二者对人的特殊存在都有正确的解析,也有偏僻。第一性第二性只是解决了表层,而没有深入到人的本质由来。只有解答了人的双重本质由来、发展过程,相互关系才是完整的回答。这就是英法唯物哲学家和德国唯心哲学家,200年来孜孜不倦,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只有马克思利用其唯物和唯心哲学认知,结合古典经济学对工人劳动的现实和历史解析,才揭开了这个谜题。也只有结合唯物唯心二者的真理才能解答这个谜题,过往的‘唯一’形而上学道路是个死胡同。很多现代人,有哲学兴趣,但还在死胡同里碰壁不觉悟,找不着出路。‘唯一’的思维与哲学反思是对立的,是先置的教条—不允许对‘唯一’进行反思批驳,把‘唯一’当成第一定理。这种思维无法接近马克思的哲学路径。说马克思历史观,不用历史唯物主义,就怕人们望文生义,以为马克思哲学就是唯物主义,理解不了马克思哲学对‘唯一’的超越。也就是说,用‘唯’来解读马克思哲学,就进入错误的思维路径。读一读俞吾金和崔唯航两位批驳‘唯一论’的文章,兴许能获得启迪。假如不开窍,研究一辈子都没什么出息,无法接近马克思这位当代哲学的鼻祖。如果不能进入马克思哲学,何来超越和创新?说现在依然处于马克思时代,一方面指社会矛盾,世界矛盾没有超出他研究的范畴,一方面指反思的哲学没有超越马克思,绝大多数哲人和主流哲学没有参透马克思哲学的深层意味,用曲解的思维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解读。所谓曲解就是‘唯一’的思维,古典形而上学的终极抽象,追求‘一’的解读,是对人思想的禁锢和摧残。

  马克思辩证法首先体现在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上,自然物质作为感性活动对象,包含科学研究,主客体相应转化,主客观批判过程。第二,人类劳动创造活动是感性物质对象和思维活动的统一,辩证法体现在这两种活动之间。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再现思维,思维映照感性活动,再造活动的思维。人类存在活动在二者之间不断循环。主客观辩证法只叙述了感性物质活动,没有叙述与思维的交织活动,因而是呆滞和片面的。以物质为本体的哲学,加上主客观辩证法,也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和辩证法相差千里,唯物辩证法没有把镜头聚焦在人、人之存在的本质活动上。恩格斯以文明社会的个体意志博弈,把社会活动演变为无主体无意志的物质自然运动。这个演变环节出于臆测,是对阶级社会的错误解析。把这样的哲学等同于马克思历史观,这是哲学的不透彻和盲目崇拜。

  辩证唯物主义绝不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对自然科学来说都需要斟酌。因为其辩证法形式来自黑格尔,来自片面的真理认知。形式与内容总体是统一的,内容存在重大缺陷,具体形式从对象和内容抽象而来,因此说黑格尔辩证法是完备的,这话对于稍具有理性规范者,那就是欺诈。黑格尔辩证法以思维意识做对象,其映照物是知识,认知包裹了感性和理性双重活动。但实际上,黑格尔摒弃感性物质活动,所以其认知莫名其妙,似乎原始存在于人类大脑中。恩格斯认为认知来自肉体蛋白组织的大脑,在这一点上与黑格尔合拍。当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与他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要清算与德国客观唯心主义的关联,与旧唯物主义的关联,第二小提琴手只是跟随,没有从古典形而上学的唯一壁垒脱身。所以马克思逝世后,他把思维与存在这个笛卡尔命题作为哲学的根本,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关注的劳动者的解放,人本质中理性思维与感性物质活动自由结合的关键问题。第一小提琴手不在,第二小提琴手的谱调就面目全非。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集中体现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的差异:主体和本体论完全不同,政治口号一致但不能把人类劳动创造本质及其由来叙述清楚。读者可以自己读一读《终结》第四章,你们看看个体意志博弈论合不合理性规范,能否在历史和现实找出完全均等社会权力的个体。

  马克思:“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三节】

  在这段论述开始之前,先假定自然界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这个假定条件如果成立,那是人与动物没有分别之前。这个‘排除’的假定都是人类存在活动几百万年后的结果,是私有制产生后文明社会的思维产物,是人类意识与感性物质活动分离的产物。能够站在当今人类活动的结果上,却排斥这一活动过程假装其不存在。这是古典形而上学的虚伪表现,我们论述过自然科学可以假设,从主观转变到客体轨迹这一批判过程,其结果切近自然轨迹就是客观。而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必须以现实,感性物质活动为前提、为对象,不能假设虚构。

  马克思:“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如果用人的语言来说,抽象思维者在他直观自然界时了解到,他在神性的辩证法中以为是从无、从纯抽象中创造出来的那些本质——在自身中转动的并且在任何地方都不向现实看一看的思维劳动的纯粹产物——无非是自然界诸规定的抽象概念。因此,对他来说整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概念而已。他重新把自然界分解为这些抽象概念。因此,他对自然界的直观不过是他把对自然界的直观抽象化的确证行动,不过是他有意识地重复他的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例如,时间等于自身同自身相联系的否定性。扬弃了的运动即物质——在自然形式中——同扬弃了的生成即定在相符合。光是反射于自身的自然形式。像月亮和彗星这样的物体,是对立物的自然形式,按照《逻辑学》,这种对立物一方面是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又是以自身为根据的否定的东西。地球是作为对立物的否定性统一的逻辑根据的自然形式,等等。

  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割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无,是证明自己为无的无,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如果用人的语言来说,抽象思维者在他直观自然界时了解到,他在神性的辩证法中以为是从无、从纯抽象中创造出来的那些本质——在自身中转动的并且在任何地方都不向现实看一看的思维劳动的纯粹产物——无非是自然界诸规定的抽象概念。这种抽象是一种无中生有,头脑中臆想的东西,并没有着科学的证明、实在的根据。这个叙述并非绝无仅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二节】再次提出:“打个比方说,费尔巴哈在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一百年以前在那里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或者,他在罗马的坎帕尼亚只发现一些牧场和沼泽,而在奥古斯都时代在那里只能发现罗马资本家的葡萄园和别墅。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此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返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章节中说:“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份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理性以感性为对象,我们依据理性对物质自然界做出抽象,基础在于感性,人化的自然界。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把人的活动影响从自然界中抽象掉,人的感性对象没有了,人在改造自然创造对象的活动和感性也就没有了,理性也就没有了对象,理性思维无法成立。这种无中生有的抽象毫无历史踪迹,似乎与人类活动历史无关,早就隐藏在头脑之中,就等着天才们诞生和发现。当辩证唯物主义者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他们的思维逻辑并不认可,口中说的和实际想的是两张皮两码事。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已经批判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缺陷,唯物和唯心是唯一论的正反面,本质上都存在唯心和主观的臆测。他们借用的认知和理性思维从感性物质对象活动而来,但在历史认知上,抛弃了该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对人本身的肉体和精神—感性与理性影响。实际上再说,每个有头脑都可以认知,你不知道是你个体头脑的问题。再认知来源上否定了人类劳动创造活动对认知的影响,否定了当下的认知来自人类物质与意识几百万年的劳动创造的积累和遗传。要知道再聪明的猿、猴和哺乳动物都无法达到人的思维,这是类的长期活动结果,并不是个体自身的聪明才智就能改变、达到的。第一性第二性认知,客观的说明了动物的出现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但无法说明人的发展过程,湮灭了人的特殊存在,人的双重本质交织运动特征。人的最初物质劳动与狗熊拿棍子勾吃蜂蜜,猴拿石头差异不大,人的最初意识未必有白海豚那么聪明。马克思在《手稿》和《形态》中有大量人与动物对比的阐述。这种阐述通过劳动创造本体论进行,并由感性对象活动得出在活动对象上反映了人的物质与意识本质,二者在劳动创造活动中交织的向前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二节】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恩格斯作为黑格尔形式辩证法的信徒和唯物主义者,试图改变费尔巴哈的脱节问题。他采用了似是而非的个体意志博弈论,把社会与自然捏合到一起。这种捏合采取的臆想方式,在私有制后的文明社会里具有表象,本质上个人以阶级划分,统治阶级个人与劳动者对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的支配差异巨大、完全不对等,那有什么个人均衡的意志博弈?未觉醒的劳动者处于一盘散沙自相竞争的处境,劳动者个人拿什么与统治阶级个人博弈?在资本私有制下的社会,那个民主就是当又立的牌坊,劳动者根本得不到的权力,更无法表达表现自己的意志。这个个人博弈论只部分说明了劳动者个体状况,没有说明劳动者全体,更没有说明统治阶级的优势。那么个体意志博弈论无法作为自然与社会的同步器,社会运动无法同等于自然运动,更是无法运用同一规律。

  许多哲学家把辩证唯物主义等同历史唯物主义,等同马克思哲学,在于他们没有认知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隐藏的历史唯心主义。当然有些人知道问题的关键,比如杨耕先生。我对二者的区分,还受到他的哲学文章启迪。但为什么还要混淆二者界限?从善意方面想,也许没有看到马克思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黑格尔(主客)形式辩证法差异。别的只能是主观猜测,比如说饭碗和名誉问题,左右不过就是物质与精神问题。这些人搞了一辈子哲学,能启迪我这门外汉,总不能说突然就犯糊涂了吧。

  余斌老师早年搞得是经济学研究,对毛泽东后时代的经济变迁历史非常清楚。他的文章我经常阅读关注,比较深刻。同时他的哲学造诣较高,相比经济学同行深刻透彻。他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解析批判,我深表赞同。仅就什么是马克思历史观,说一点我个人见解,供大家批判。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7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