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旗帜下的中国人,何止四个自信?
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缺乏自信都难以在人世间安身立命。想要跨越障碍、快速前进,成就一番大业,更需充分的自信心。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和生产机器打开大清国的国门之后,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大多数人在列强面前只剩卑躬屈膝的奴性,在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工业面前,只剩诚惶诚恐的膜拜。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领导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追赶上百年的落差,共产党及面临巨大的挑战。
毛泽东对此十分清醒。
他承认,中国“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同时他批评,“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
他深知,中国是一个大国,没有“小鸟依人”的出路,必须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强起来,才能摆脱被动、赢得与列强平等对话的资格。
因此,毛泽东在坚持政治、军事、外交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引领民众在工业和科技领域摒弃自卑和畏缩心态,树立“我本一流”的自信心。
早在1935年红军长征抵达陕北不久,毛泽东就激情豪迈地鼓励全国人民,“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而且,面对西方列强封锁的威胁,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里放言,“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多么豪迈的自信宣言呀!
为了振奋民族的信心,毛泽东一贯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要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叫做自力更生。”
他提醒和督促党政干部,“我们一定要有自己奋斗到底的决心,要信任和依靠本国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引经据典并结合实际地提醒:“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后来,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在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所做的批示中再次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和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主义,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毛泽东不仅强调自信,在国策上也大力促进自信。
首先,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争取的援助都是工业化的产业基础,如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都是大规模、高难度的工业化基础项目,而不是生活型轻工业。
而且,为了给增强挑战高科技大项目的信心,毛泽东亲力亲为,号召和启动“两弹一星”和核潜艇等工程,建言和批复在上海研制生产大型商用飞机。
同时,为了给奋斗在独立自主一线的人们鼓劲,毛泽东经常出面鼓励。
1956年1月10日,他到江南造船厂,视察正在建造的6603中型鱼雷潜艇。
1958年5月,由“一汽”试制的我国第一辆“东风”牌71型小轿车进京展示,毛泽东在中南海试坐后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的小汽车了!”
......
毛泽东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不断鼓励自立自强,引领华夏儿女抛弃“低人一等”的自卑和“崇洋媚外”的奴性,敢于闯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快速实现零的突破,快速向先进水平靠拢。
也正是因为全民族的自信、自尊、自豪得到树立和修复,且各行各业的成就都促进了全国人民的自信自豪自尊,使得中国进入了“成就与精神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敢想,敢干,敢创造!”成为常态型社会风尚。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是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
对于毛泽东强调和推动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策,以及全民族的自信,外界也有诸多赞誉。
例如,日本NHK电视台介绍毛泽东的纪录片的结束语:“在中国越来越依赖外国的今天,或许不难理解,中国人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中国人从那段自力更生的历史中获得了自信、力量,继续建设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毛泽东精神之所以不死的原因。”
确实,毛泽东的精神不会死,中国人的自信不会灭。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