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白:从“业务专家”到“革命通人”
学人小传
陈康白(1903-1981),湖南长沙人。曾用名陈运煌。化学家、教育家。192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北京大学理学院研究员。1932年受邀请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研究院研究有机化学。1937年回国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军工局技术处处长,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44年任自然科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院长。解放战争中,历任东北联军军工部总工程师、东北经济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处副处长、东北财经委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重工业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文教办公室、农业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参事。曾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今中国科协)副主席。
青年时期的陈康白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延安的时候,徐特立院长就讲过,政治要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我们去请毛主席讲话,他讲的就是自然科学应该同社会科学相结合,一结合就可以为革命服务了……我要对你们所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1980年6月14日,时任国务院参事的陈康白参加了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四十周年校庆活动,看到自己亲手参与创建的学校,从革命圣地延安一路走来,发展成为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陈康白感慨万千。
1940年,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开启了党创建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延安自然科学院的使命是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作为创建这所大学的四位老院长之一,“红色科学家”陈康白,正是从“业务专家”成长为“革命通人”的。
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自然科学院全貌。图片由作者提供
辗转求学:走上“科教报国”之路
陈康白原名陈运煌,1903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麻林桥乡,父亲陈淡园是私塾教师,在当地颇有名气。陈康白自幼随父亲读私塾,作为家中长子,他聪颖好学,性情坚韧而执着,上进心强,还练得一身好武艺。1916年,陈康白考入长沙县立师范学校,成为父亲的挚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学生。从此,徐特立成为影响陈康白一生的恩师。
20世纪初,徐特立怀揣教育救国的思想,在湖南积极兴办教育,不但传授知识,也向学生传授做人的信念和追求。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徐特立更是与青年学生一起追求民主与科学,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运动。在长沙县立师范学校,陈康白开始了解中国社会,开始为民族而思考,开始懂得了青年人身上的责任,逐渐认识到科技与教育对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巨大作用,这是他一生追求“科教救国”的起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