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战诏书并未终结日本军国势力的侵略痴心!
在《终战诏书》颠倒是非的基调下,每年“终战纪念日”,日本政府均要求国民“缅怀战殁者,衷心为他们的牺牲默哀”,刻意回避侵略战争给邻国特别是中国造成的惨重民族灾难与巨大损失。黑白不辨的“终战史观”,放大了日本作为原子弹轰炸受害者的“无辜”形象,淡化了其作为侵略战争加害者的真面目,造成历史认识问题的谬误积重难返。
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电台播放的《终战诏书》,全文800余字,主要内容有三:一是鉴于“世界大势与帝国之现状”,敕令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以“收拾时局”;二是向“盟邦”和“臣民”表示对战争结局的“痛惜”与“遗憾”;三是期待战后日本的复兴。《终战诏书》是二战时日本统治集团历史观与战争观的集中体现,并且成为二战后日本各类右翼史观的滋生之源。
刻意回避“投降”字样
《终战诏书》刻意回避“战败”或“投降”字样,丝毫未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深刻反省,其背后深层次的根源便是日本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皇国史观”和战争决策者不甘失败的顽固痴心。
“皇国史观”源自宣扬神造日本国土,民为“天孙民族”,国为神佑之国的“神国论”。“神国论”还将皇权神圣化,进而演化出皇统“万世一系”,世代君临“皇国”日本的“国体论”。
《终战诏书》鲜明体现了“皇国史观”,它要求臣民“确信神州之不灭”,继续“维护国体”,并世世代代“发扬国体之精华”。在战败之际,“神国论”、“皇国论”与“国体论”被视为挽救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最后一丝希望。无独有偶,1941年日本对美英的《宣战诏书》,同样将开战说成是“皇祖彰显,皇父作述之宏猷”,呼唤“皇祖皇宗之神灵”的护佑,战胜美英以“恢弘祖宗之遗业”。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先发制人的突袭带来虚幻一时的战胜感,令“神国论”、“皇国论”等“国体”意识陡添风采。笼罩在“皇祖皇宗”和“神灵”等“神圣光圈”之下的侵略战争,也因此幻化为“圣战”。
根据“皇国史观”,日本近代以来的殖民侵略活动被标榜为“解放亚洲”。在侵略中国与侵占东南亚期间,日本对占领地区使用武力镇压、刑讯逼供、集体屠杀与扶植傀儡、承诺虚假“独立”或“共存共荣”等多种手段。日式殖民帝国“大东亚共荣圈”的残暴罪行,制造了世界殖民史上特别黑暗与血腥的一幕。《终战诏书》否认上述殖民统治的罪行,并颠倒黑白地将上述罪行美化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是“为东亚解放而努力”,宣称各国傀儡政权为“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将侵略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之举。实际上,1943年11月日本宣布建成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过是用日式殖民圈取代美英荷兰的旧式殖民圈。东南亚殖民圈的宗主国的确发生了变化,却与解放亚洲无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