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2023-05-08
作者: 士心 来源: 红歌会网

  前言:wx班明峰对我哲学文章评述,启发我从感性物质和理想思维两方面论述,也是对实践与逻辑标准的进一步思考。修改此前《唯一标准的讨论》,重新发表。在此致谢网友wx班明峰!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唯一标准》),这句话成为脍炙人口的教条。熟知并非真知,时空历经45年,人们陆续醒悟,这话似乎有问题。哲学是对即有之反思,是冲击边界的思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写于1873年1月24日于伦敦)。中国要继续发展,必然需要思想进一步解放,破除思维禁锢—既往的教条。

  马克思哲学以现实为对象,以革命为己任。他的哲学一经建立,就脱离了抽象的折辩境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初步建立,核心本体论是劳动创造,来源于异化劳动解析及其历史追溯。实践泛指人类感性物质活动,包括一切把人的思维付诸于行动或文字的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形成两类即物质活动和思维。马克思《手稿》建立了这样的准则,拒绝抽象的谈论世界观、人之初等问题。打破了古典哲学的‘唯一’本质追索,建立了人化自然观—劳动创造人类、历史的观点。同时指明以前哲学术语的实践,是人之感性物质活动和思维意识活动的泛指。由此总结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手稿》【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笔者省略了具体对象性分析,引用了结论,证明马克思核心解析所用的劳动本体论。随之在同一节解释社会用的是泛实践本体论:“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它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其它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他人的关系。”

  马克思以工人做主体时本体是劳动,用人类做主体时本体是实践。再举【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动物只是按造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这里提醒一下,按照美构造的实践,与其说是人类不能,不如说是感性和理性交织运动的传承。鸟做窝,蜂搭巢也有美感,只是与生存紧密相关,不能在此外的对象上展现,而人的舞蹈雕塑,在各类物质生活上追求美感,并非完全是本能,更多的来自社会传承。这种传承多数以文字形式,对感性的抽象和归纳积累。人能把握美的旋律是‘类’的二重化功能,再现自己的思维与感性物质活动。把握人的双重本质运动特征,才能区分人与动物本质,彰显人类特质。这也是马克思在哲学论述中多次拿人与动物比较的意义,用以区分超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必然方式。马克思以人为主体,以劳动创造为本体,颠倒唯物论的自然主体和本体,把非人的哲学变成合乎理性,合乎历史的人类哲学,远较费尔巴哈主体本体混乱状况清晰。以类概念贬低《手稿》,不过跟在西马研究者后面鹦鹉学舌,自己并没有读懂《手稿》。

  马克思在《手稿》中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本质分为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和思维意识活动,奇点的劳动创造后的人类存在活动是思维与物质的交织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费尔巴哈章,着重从解释历史角度叙述,从《手稿》的异化劳动特殊,追溯到人类存在一般活动。解析了原始社会解体后的私有制产生的历史原因,思维与物质劳动分离是根本分工,是私有制及其财富形成的根本原因。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是异化劳动形成的界标,人类劳动创造具有了新特征,这就是物质劳动与思维活动分离运动。二者结合的时机不由劳动者做主,而是取决于统治阶级。

  第二.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产生了专事物质劳动的阶级和专事思维活动的人员,感性物质劳动者的实践只是维持自身牛马生活的需要,劳动者是人本质欠缺者,被剥夺了思维意识活动能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是愚民政治的由来。而思维意识专职者发明了古典哲学和理性逻辑,这在欧洲古代和中国春秋的百家争鸣时期显著。思维与感性物质劳动的分离,造成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中国2000年的呆滞。欧洲由于支离破碎,早期的理性思维得以在夹缝中生存,在大航海契机中理性思维与感性物质劳动结合,再次蓬勃发展,成就了资产阶级崛起的科学和哲学。笛卡尔就是典型代表。

  马克思《手稿》抽象过这段历史。【共产主义】:“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但是哲学对自然科学也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过去把它们暂时结合起来,不过是离奇的幻想。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缺少结合的能力。甚至历史学也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然而,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末,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至于说生活还有别的什么基础,科学还有别的什么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可见,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发展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X〕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说来直接地就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地就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是人的感性。但是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一般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

  结论:人类的发展,是人的思维与物质本质双循环。统治阶级阻隔其自然自由结合过程,社会呆滞。提供二者自由结合的条件,社会就会蓬勃发展,向前推进。科学从感性、感性对象出发,不完全从感性物质对象活动的结果出发,这也间接证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实践更多的是观测,为观测创造条件,为理性抽象创造条件,而不是改造对象的活动。自然研究理性规范,与感性物质对象的改造活动存在差异。古典哲学的逻辑证明在近代科学发展有独特的形式。勒维烈对海王星的证明,就是在理性的结果上的继续,与改造对象的社会实践无关,包括后来的证实方式也是感性观察的形式。实践这个词不能滥用,在科学和社会研究中方式、对象不同,规范不同。科学里物质自然运动轨迹不是人能改变的,人只能改变具体物质的外形和内在结构。人可以改变利用一些物质的原子乃至分子排列,但不能改变原子分子乃至量子运行的轨迹—本质运行。

  实践是劳动的衍生物和衍生词,实践是对私有制产生的文明社会的总结。马克思评价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他认为人是自己劳动创造的产物,但是他只知道劳动的唯一形式是思维意识而不知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从解释世界的角度看,劳动有两种形式,也就是说实践的两种形式。为了区分,马克思用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与理性思维活动说明人的二重本质。这二者都是存在,统一到人的存在。感性包含两种,一个是人的感性器官反映,一个是可感知的身体物质活动即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始基性的物质生产劳动和衍生泛人类行为。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过自然与科学,起点是人类劳动创造生存活动的发展,即人作为主体,人的本质运动阐述。这与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起点,主体和本体绝然不同。也就是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自己独立的特征,与黑格尔辩证法绝然不同,与唯物辩证法绝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辩证法把客体作为感性活动对象,感知到对象作为物质对象活动的基础。与唯物辩证法颠倒主客体是不一样的。欧洲语言的宾语是与人主体主语相对,所谓宾词指客体。马克思从来没有让客体和宾词上升到主体和主导地位上。而唯物辩证法把物质自然替换了黑格尔的思维意识,但没有改变主客体颠倒的形式,更差劲的是把人的两项本质都去除了,人成了自然物质运动的衍生物,起点如此今日如此,从始至终没有改变。这就把人等同于其它物质运动衍生物。主客体辩证法的最大缺陷在此。其次造成了物质与意识的直变,去除了人类双重本质交织运动历史特征,和当代人的思维意识常常领先与感性物质对象实践的现实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和本体的位移,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差别。最关键的是资产阶级和资本社会的实践及其实现的不会是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真理。在文明社会里,社会实践与真理关系以阶级标定,抽象的谈论实践与真理关系遮蔽了阶级斗争这个主要矛盾。没有《手稿》的具体解析过程,就不会有《提纲》。与科学不同,哲学上没有灵光一闪的飞跃。以马克思为例,哲学上前进半步都经过三五年的艰苦过程。对提纲不恰当的赞美,遮掩了马克思艰苦卓绝的学习,对照现实的批判,剥茧抽丝般祛除糟粕,汲取精华。科学可以假设条件,可以假借自然立场。哲学必须以现实及其以往的历史为前提,容不得假设和假借。哲学与科学虽然有共同的理性规范,但是论述的前提不同,对象不同,主体和本体绝然不同。

  我不赞同对《提纲》的引用,因为这不符合马克思哲学原则。提纲是对《手稿》解释世界部分的抽象概括,以提示马克思自己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这是对个例特殊哲学的批判,并非展示自己的核心原理。这种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下简称《形态》)费尔巴哈章中具体化。《形态》结束了提纲的使命,但他人把《提纲》做成教条,反复引用,不求马克思初衷,造成了对现实和关键问题解析的表面肤浅的解释。《唯一标准》引用提纲,除了违反马克思哲学的原则,更在于没有实践主体,实践目的。这个实践是否对劳动者有利,是否对劳动者思维与物质合一有利,是否能进一步解放劳动者?《唯一标准》没有回答这些关键问题。

  不是用人民做主体了吗?毛伟人所说的人民,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和个人,而社会主义的主体有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流氓无产阶级吗?与无产阶级劳动者对立的资产阶级,在西欧封建时代是第三等公民。人民随时代变化,马克思主义者谈论实践必须亮明主体。含糊其辞的代价,就是制造了少数人先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相对贫困,公民撕裂对立,阶级阶层形成和固化趋势。

  社会实践还包括一个没有阶级性的特殊领域,这就是科学研究。科学虽然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但其研究对象是物质自然,有着客体轨迹标准,即客观标准。而社会是人与人的链接,文明社会的异化进程,构成了不同的阶级,发展到当代显露出最后的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劳动者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没有这两个阶级一致认同的客体之客观。“理、中、客”作为超阶级表述,只能是站在未来人类解放趋势的表述,现实中只存在科学研究这一特殊领域。辩证唯物主义通过个人意志博弈论,把文明社会的阶级斗争遮蔽,变成个人具有均等的权利,博弈后相当于物质自然运动。实际上,劳动者阶级与掌握生产、生活资料的统治阶级个人完全不均等。直至到资本私有社会,劳动者为了生存而相互竞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呈现出一盘散沙状态。统治阶级竞争相对劳动者来说较轻,更容易达成利益一致,意志相同。

  《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三节首段】:“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从原始社会解体到今日,证实着: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统治阶级掌握公权力、法律文明及其维系的暴力,绝不是分散相互竞争的劳动者可以博弈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物质,奠定了社会存在的基础,但历史的主导者不是劳动者而是统治阶级。

  恩格斯《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最后一节,有关社会与自然行使同一规律的结论是错误的,因而那个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社会里不成立。这种不顾社会运行实际的推论,使得自然唯物主义变为社会历史的唯心主义,类似费尔巴哈哲学路径。旧的哲学教科书继承苏联哲学,斯大林也是唯物辩证法的路数,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当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这种颠倒历史,不顾哲学产生的前后顺序,成为中国人的教条、圣经。

  《唯一标准》论述真理产生的过程,几乎与《终结》一致,从来不读马克思本人论述,只读二传手文章,而且从不质疑、反思,不具有冲击边界思维。为了反毛泽东,寻章摘句,赞鸡毛凑掸(胆)子。在破除教条的号召下,维护了教条。甚至造就了新的谬论,比如: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那么请问,自然的客体之客观成立,社会客观以那个阶级为客体,其运行轨迹可以作为所有阶级和个人的标准吗?这不是没有马克思哲学素质的胡说八道吗?还有:‘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前两句是恩格斯教条的延续,后一句纯属这些哲学二把刀的臆造。那怕自然科学的天才,都不敢说自己的初步实验就可以直通真理。【因为客观实际是客观真理的另一个说法。】

  网友‘老白丁’说得好:“所谓理论在未被实践检验前只能是一种认识、假设,不但需要实践来检验,而且应该经过多次检验。真理则是已经被多次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认识,还要用实践检验,其目的在于怀疑这个真理性的认识,是为了否定他、推翻他,别有用心。”这个总结符合马克思辩证法:在实践中再现自己的思维,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实践。人类在这样的劳动创造过程中前进,从自然获取自己的生活物质。用毛伟人的话: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既然是无限循环过程,取实践和认识哪个做起点和终点都是不合逻辑的。只有像马克思那样,把劳动材料和劳动者即当成起点又当成结果才是对的,一句话人的生活是感性与理性,物质与思维交混的运动。只有在特殊分析时,才可拆开。比如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是劳动者体力和思维综合表现。在人的外延劳动工具演化中,机器是科学的应用,科学思维对社会生产力影响等。思维变成物质生产力不是直变,而是经过一系列中介。除了科学本身转化条件要求、社会需要,还是在一定占有分工分配制度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就是生产力的口号,是思维变物质的直线臆想,与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类似。在人类生活过程中,思维与物质就不存在直变过程。第一性第二性认识论就是直变解释,屏蔽了人类艰苦长久的双重交织运动,只截取了人类活动到近代和当代的结果。

  给哲学加上科学的定义,大约是想拆分人类双重本质,做出单一向度的,一一对应的解析。科学目前还做不到,说不清思维意识属于何种物质,形成过程。也就是说这种定义毫无意义。不如老老实实学习马克思,现实的思考人生,做自己界限内的工作。这里还需要区分,科学及实验对象的物质自然,是没有意识、意志的本体运动;而社会里由利益差异、对立的阶级和个人组成,影响到社会的实践,会激发各个阶级的不同反映。反抗、顺从或者旁观,他们的反映也是五花八门。邪恶、非人的劳动异化也是实践的结果。所谓真理是同一阶级,同一目标下,对理论反复实践后共同确认。没有明确的主体,共同的目标,社会实践不过是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表述,不具有表述的特殊意义,与真的‘理性’无关。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一节】

  理性是对感性物质活动—实践及其成果感性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光有实践,没有理性思维基础和传统,真的‘理性’始终处于萌芽—感性经验阶段,不能结出真理的果实。《唯一标准》引用的《提纲》第二条,是抽象的概括,没有对象分析过程和前提,对马克思抽象条文的解释只能是个人主观猜测?马克思解释就与他们不同,实践是思维再现,也就是说当代任何社会实践都有思想作为前导。当代人不与动物类同,实践也不是本能意识的实现,绝不是偶然的突发奇想行为。

  马克思在《手稿》:“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

  因此,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感觉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却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

  ······

  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中肯定自己。(以上第三笔记本【共产主义】)

  依据马克思感性物质对象活动,此地的感觉还包括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在对象活动中表现自己,展现人的独特本质,这就是人的思维和物质。【此处又一次证实了马克思人本质二元论】

  马克思揭示了历史中人的始基性存在活动是劳动创造,文明社会人质存在活动的差异,这就是私有制造成的根本分工和异化,形成人本质双循环运动。双线的结合造成社会变迁,双线离异造成社会呆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不过是这种双线变化的合一与离异的表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也是如此。《形态》“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过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马克思解释历史和现实的方式,还没有抽象到根本,透彻到更深的层次。革命实践也就只到了夺取政权实现公有制,没有意识到消灭根本分工、人本质合一的境地,这是社会主义实践挫折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毛泽东比斯大林哲学高明,就是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可以证实。但理论并不那么透彻,没有考虑与感性物质生产结合的方式,思维单向革命造成了实践的失败。以对文革实践的批判,否定国家资本制度造成了劳动者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离,掩盖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问题。用一种错误掩盖了另一种错误。

  中国不缺乏实践,封建社会两千年徘徊不前,从世界看社会主义实践历史也有100多年。我们缺乏理性思维传统,不能辨别那些理论合乎逻辑,对应现实。比如意志博弈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论。这些不合规范的结论、不正确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扭曲了实践。回归马克思,目的是针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实践,寻找出不合真理的结论,不能与现实和历史对应的叙述,解开马克思哲学的罩衣,还本来面目。以今日说,中国社会主义搞了七十多年,世界搞了105年,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实践,减少盲目,避免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回归马克思初衷之劳动创造,回归劳动者解放问题。安泰,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英雄。离开大地母亲,隔断了力量源泉,只是一个被扼杀的巨婴。苏联垮台,劳动者冷漠,连一滴眼泪都吝啬给予。庞然大物毁灭,黯然无声;落幕时的孤寂,与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轰击冬宫的炮声,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实践与逻辑证明关系

  实践在此定义为感性物质对象活动,逻辑定义为思维活动。逻辑的进一步解释就是遵照预先规定的思维活动。如果我们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意味着理性思维永远是感性物质活动的滞后反映物,否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前瞻性。这一方面违背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也与历史不符。

  无法论述真理,从来都是从感性物质对象活动结果看,从来没有思考过真理—被验证的真理是怎样产生的。虽然产生于大脑,那只能是人类的大脑,绝不是动物的大脑,不是蛋白等生理结构本身产生的。《唯一标准》述说了科学家真理立论的范例,这样的建立基于人类感性物质对象活动的理性抽象归纳。再者科学涉及的社会实践不是改造对象的物质活动,而是观察物质自然轨迹即感性观察。实践是感性器官的外延,不是改造对象。我们的‘大人先生们’没有注意这个差异,然后把理性对感性观察的抽象,当成感性物质对象改造活动,生搬硬套在阶级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人犯了双重错误,第一把无意识的物质自然本体运动,变成了有思维意识的人的活动。第二,把观测对象的自然活动,变为改造物质对象活动。这两项混淆,造成了物质自然主体本体运动规律变为社会人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自然唯物主义变为社会历史唯心论的过程。这种客观和客体在文明社会里完全不成立。

  马克思为我们解析了人类发展过程。《手稿》【共产主义】:“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但是,同样,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并且二者必须是这个出发点,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就在于此)。因此,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感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

  这样一大段引论,第一说明人具有双重本质,感性物质活动力和思维能力。第二思维来自人的奇点,劳动创造。这个奇点引发了动物意识演变成人的思维能力。第三人的活动在奇点后,是感性物质与思维意识的交织活动。金属冶炼和文字产生是人类劳动创造活动的第一次标志性飞跃,证实思维与物质两方面成果。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并且二者必须是这个出发点,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就在于此)。

  在古代哲学和一般形式逻辑基础上产生的近代科学,是人类存在活动积累的第二次飞跃。在劳动工具方面的蒸汽机和理性思维成果就是科学脱离哲学,科学应用于社会形成的近代工业,虽然促进了异化劳动的顶峰,也为人类解放奠定了解放的物质和思维基础。以马克思哲学为标志的当代社会,说明思维更不是人类存在的感性物质活动的被动衍生物,无论科学和哲学都在引领着社会变迁。思维意识逐渐成为当代人类活动的领先因素,科学和哲学的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近代以前的呆滞形式逻辑,而是对过去规律的总结和前瞻理性工具。

  我们的哲学没有看到马克思179年前就发现了这一变化趋势,一味的固执的以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为基准。陈先达先生关于实践与逻辑证明,没有透彻说明二者感性。虽然也承认感性不可靠,某些境况下,逻辑在先、科学理性前瞻在先,但没有把这种状况理解为劳动创造的交织运动和衍生发展趋势。归根结底是把人类存在活动作为单一的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不承认是人的二重本质交织运动,或者认为思维是关系物质对象活动的呆滞被动反映物。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表述就是这种哲学的反映。由自然唯物主义推演的社会历史唯心主义,还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禁锢着人们思维的发散发展。也是没有脱离古典哲学形而上学‘唯一论’的壁垒表现。

  马克思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及其辩证唯物主义,在科学哲学方面是有意义的,也是自然唯物主义的顶端,但不能说明是普遍真理。原因:从自然唯物主义发展而来,是人们假借自然立场。辩证法是借用的黑格尔形式,把意识变换为物质,这个变换依然是思维外化、设定,存在主观主义的推定。马克思辩证法是在黑格尔思维意识作为人唯一本质的基础上,补全了人类感性物质对象活动,由单一的思维意识变为感性物质的双重交织活动。认知论是在人的感性物质对象活动与思维意识交织运动基础上的,对二者运动差异的研究,不是人的物质或思维单一运动的辩证法。自然唯物主义及其辩证法存在唯心的主观设定、假借。

  把人的思维意识变为物质自然存在,屏蔽了人的双重本质活动,这样的认知论本身含有先在的认知论。不能解析人的思维意识由来,不能说明人的奇点以后的存在活动,人类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由于科学研究是人类假借的立场和思维,主客体颠倒辩证法符合科学研究方式,主观唯心由自然轨迹矫正,对科学研究不是致命缺陷。而通过个人意志博弈论位移到社会研究领域,主观唯心就变成了历史唯心主义。这种认识论是黑格尔认知论的翻板,变为存在第一性认知第二性,倒退为形而上学的唯一论。有人形容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嫁接,很深刻和形象,当然这种说法没有说明是以物质自然替换了人的思维之辩证法,没有标定人为主体和人的本体运动。一句话这是假借物质自然立场的哲学,不是解释人类存在活动的哲学,更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劳动和劳动者。抽象的实践与真理论要害也在此。《费尔巴哈提纲》的解析,对抽象语句的解析最多能解释世界,联系不到劳动者改造世界的本体运动。

  一种理论、哲学的起点也能说明其特征。笔者从科学到哲学,从人本质特殊性到人类社会现实及历史,都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怕加上社会定语,我依然反对。人类存在活动是劳动创造奇点后人的思维与物质交织运动,二者在过去分别有先后,在当代则是思维意识常常在先。这是人类二重本质交织运动的新特征。人类劳动创造奇点相当于宇宙爆炸奇点,不属于要解释的内容,只能交给科学家们,马克思只研究奇点后的发展。劳动创造是奇点,感性物质对象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运动的当代结果之一,不是原理,不能采取本末倒置的循环论证。

  结论:从人类起点的劳动创造到存在活动,是特殊到人物质与思维双重本质的交织运动。到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的文明社会,劳动创造变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时而离异时而聚合,到了当代思维意识对自然和社会实践有了超前引导。

  其实在近代,美国的建立就是思维意识在先的产物。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是绝好的证明。既然是同一类,不能说美国的建立存在是合理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存在就不合理。而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理论家、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存在的就是人类自然选择正确,为资产阶级和资本私有制辩护。文明社会后人类存在活动,是物质感性对象活动和理性活动的互证过程,感性物质对象活动是理性思维的再现,理性思维活动是对感性活动的归纳、抽象,在思想中再现感性物质对象改造活动,在思想中再现感性观察活动。实践并非以感性物质对象的单一为起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以思想为起点的。抽象的,不以历史、现实特殊为对象的论述,抽象的论述实践与真理关系,掩盖了导引实践的思维先行本质,人类双重本质运行特征。当代感性物质对象改造活动不是唯一的运动形式,也不是真理证明的唯一方式。实践和思维都会发生错误,单一的证明都不可靠。对存在如何认知,不单是科学的问题,也是社会阶级意识问题。从哲学来讲,是把当下作为历史的截止终端形式,还是作为思维与物质的不断演变的节点?前者是哈耶克的观点,后者才是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

  回到马克思本意是恢复马克思哲学的本来面目,对照现实和历史重新复核实践。笔者认为当代社会实践没有超出马克思哲学的对象范畴,没有突破马克思哲学核心原理。用似是而非的东西充当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用解释世界的方式掩盖了改造世界、解放劳动者的初衷。历史唯物主义是个传统的叫法,其本质是对人类过往哲学的超越,是对人类思维与物质的交织运动的解析,从追求世界抽象单一的本质发展到人的存在活动解析。‘唯’是单一的抽象说法,马克思哲学绝不唯一,更不能以感性物质实践庸俗论、效果论作为原则。马克思哲学牵引了世界的变革,展示了思维的力量。

  《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0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