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总部将搬往新加坡”?请先读懂这里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辟疆
春节期间,一则“阿里总部将搬往新加坡”的老谣言在网络上又在传播。阿里官方很快辟谣,表示新加坡办公场所只是用于Lazada等海外业务,阿里也只是部分参与当地合作伙伴的物业开发建设,“全球总部始终在杭州”。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阿里集团及其创始人马云,网络上流传着各种谣言。春节期间马云在香港现身,让其中一些谣言已经不攻自破。但是谣言得以生存的土壤仍然值得警惕,因为谣言伤害的并不仅仅是某一家企业,更是整个中国的国家形象。
为什么少数自媒体,总是热衷于传播中国科技企业的谣言?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这些科技企业过去确实暴露出不少问题,存在不规范不严谨,对行业发展和多方共赢带来了影响和损伤。过去三年间,中国政府对此类现象进行了及时的遏制,该约谈的约谈,该处罚的处罚,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深得民心。
然而,就此认为中国政府与企业站在了对立面,把大型企业当成中国社会进步的敌人,这样的想法更加危险。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传播此类谣言,更是违法行为。
抱着此类想法的人,是没有读懂中国,没有读懂中国经济奇迹的本质。
在中国,政府和企业从来不只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更是经济建设的同路人。著名学者周黎安将这种关系描述为“增长联盟”。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并不算长,很多秩序和法规从零开始建立,过去难免有所疏漏,如今正在走向成熟。可以想象,法律框架下的反垄断,以及各种规范市场秩序的执法行为,未来会成为常态,这原本就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特色的“增长联盟”之下,政府与企业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由于“晋升锦标赛”的激励机制,掌握资源和权力的地方官员必然会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发展,政府之手体现为“帮助之手”而非“掠夺之手”。
对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企业的鼓励和支持,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主旋律。这也符合中央提出的“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在中国,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可能意识不到来自政府的支持;更不可能认为,离开了这种支持,自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除非一个企业家想要放弃自己的企业,放弃人生的成就,否则绝不可能做出“逃离中国”的决定。
试图将企业家跟国家对立起来的人,没有读懂中国经济体制真正的秘密,反而掉入了西方的话语陷阱。一些西方政治人物,喜欢将中国企业家描述为体制的异己,希望分化中国民意,达到政治目的。
可惜的是,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企业家自己,相信了这种逻辑,曲解了企业家精神,也把企业家想象成自私自利、对抗体制的人。这种思维方式在过去几十年中,也的确制造了一些社会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企业家,应该为自己、以及整个企业家群体遭受的负面舆论承担责任。在中国法制尚不完善的时代,少数人放大了企业家精神中破坏性的一面,引起了舆论的反弹。
然而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恰恰相反,是对社会充满建设性意义的。西方社会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思·韦伯,将企业家精神总结为诚实公平,劳动致富。曾被很多中国企业家奉为圭臬的稻盛和夫,其理念的核心是“利他”。
平台企业能够在中国崛起,本就缘于“利他”。只有为平台上的商家、劳动者提供最大化价值,平台自身才有价值。平台经济破除了很多行政、地理的限制,给更多人劳动致富的机会。鼓励公平和劳动致富,这也是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
平台企业同样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受益者。中国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以及劳动者的勤劳奋斗,是中国平台企业在全世界立足的核心竞争力。
三年疫情,更加凸显了这个事实。疫情期间,整个太平洋上的货轮,都堵在美国西海岸,在西方经济瘫痪的情况下,只有中国能够给全球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平台企业的业绩也水涨船高。
在回应“搬往新加坡”的谣言时,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阿里巴巴出生在杭州,生长在杭州,发展在杭州。阿里全球总部始终在杭州,是自然也是必然。”对全球经济体系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生在杭州,扎根中国”绝不是漂亮的场面话,而是不可能改变的客观事实。
过去三年,国家对于平台企业的监管,正是为了让企业回归同实体经济互惠互利的初心,而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也在重新反思企业家精神。
稻盛和夫创业之初,曾经向京瓷的工程师承诺,如果将来不能给员工合理的经济回报,“你们可以拿刀捅了我”。退休时,他果然把自己持有的股份赠送给了全体员工。
2021年,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张勇承诺,未来5年将累计投入1000亿元,围绕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高质量就业、弱势群体关爱等方向,助力社会经济共同发展进步。1000亿元,超过了2021年阿里全年的总利润。
这不是什么高尚的举动,更不是中国政府与企业对立的证据。这只是一家企业回报劳动者的应尽义务。
能够想明白这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平台企业正在做出根本性改变。
在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家也对平台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平台经济被提升到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更加与中国的核心利益绑定。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下,2022年的中国进出口仍然保持增长韧性,2023年各地政府更是喊出了出海“抢订单”的口号。中国强大的平台经济,是实体经济出海的底气所在;而中国经济的蓬勃需求,更是平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任何一家理智的平台企业,会在此时做出疏远中国市场的选择。
在此背景下,如果还把平台企业视为中国经济的异己,有意无意的制造所谓“离场论”,是对整个中国经济“吹寒风”。这样的认知,停留在过去的对抗性话语中,根本没有看清中国经济最大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