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你们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评《南征北战》的细节与语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物质条件下,《南征北战》堪称大制作、大场面,虽然如此,影片在细节和语言上却一点也不含糊,堪称饱满、灵动、真实,正是有了大量值得观众反复回味咀嚼的细节做支撑,《南征北战》才能成为新中国电影之林中“经典中的经典”。
01
影片进行到一半左右的时候,凤凰山战斗已经结束了,被阻于摩天岭之下的张军长进退两难,并面临成为我军下一个围歼目标的严峻形势。正在这时,忽然接到了指挥部电报:“国防部和美国顾问团正在商讨新的作战计划,着你部速渡过大沙河,集结待命。”
看到了逃出生天的可能,张军长马上来了精神,一边下令撤退,一边说“命令炮兵开炮,把摩天岭给我炸平。”
张军长此举纯属意气用事,不仅浪费炮弹——这些美式榴弹炮使用的炮弹,国统区的兵工厂并不能生产,必须要从美国进口——而且暴露了自己的意图。
况且,步兵和军部都要撤了,炮兵哪有心思认真瞄准射击啊?胡乱把炮弹打出去就行了,结果立刻被我军师长看出破绽:“炮打得不对,完全没有目标,敌人要溜!”
这个细节,没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关在房间里闭门造车是很难想出来的。
与我军在陶村阻击战结束后的撤退相比,这个细节就更能显示出两军战术素养的差别。
一营在陶村完成阻击任务后,趁着夜色掩护,“轻轻地我走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直到第二天早上,蒋军再次发起冲锋后,才发现我军阵地已空无一人。
我军悄无声息的撤退行动,至少为摆脱敌人争取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结果是,想“乘胜追击”的张军长,却发现“共军主力去向不明”,“纵深200多里,空军都侦查过了,除了小股游击队,没有发现共军主力。”
在当时的东北战场,四平保卫战失利的情况下,东北民主联军也是趁夜撤出阵地,对面的国民党军第二天才发现。
即便态势不利,也能保持镇定和有序,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军队中,只有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做得到。
02
在大场面的表现上,很多细节也颇见导演功力。
比如,敌我两军过大沙河时,尽管我军行军速度极快,但过河时都会停下,脱下鞋袜,卷起裤管,赤脚过河。此时正是隆冬,这样的程序显然有利于保护战士不被冻伤,减少非战斗减员。
在九十年代拍摄的《大决战·平津战役》中,杨(得志)罗(瑞卿)耿(飚)所部(华北二兵团)在毛主席严令下,为在新保安拦住傅作义的35军,一昼夜行军200公里。尽管军情十万火急,罗瑞卿说“放跑了35军,到时候哭都找不到坟头”,但部队涉过洋河仍然要脱去鞋袜,卷起裤管,可见这是我军的标准动作。
今天我们好好问问这个问题?俊杰答:军人拿出你们的"血性"!为了新的权贵!为了一小部分先富!弟兄们冲啊!!!同志们看这几个“识时务”的口号能否解决问题?
在地平线上的战争阴云渐渐浓重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武德还在吗?我们应该好好问问这个问题。
-------------- 还用问吗?一群跪族对着灯塔长跪不起不是很清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