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教育下各阶层的分析
我在《当下教育矛盾要论》已指明要发动新教育革命。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二五年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中就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应试教育下各阶层的地位及其对于教育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中国应试教育下各阶层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学生
学生(我所讨论的一直都非高等教育)是庞大的群体,我们先来分析他们。我看最好从学校和成绩入手,因这两种事物决定了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在应试教育中的意义。
有三种学校。最广大的,属“超级中学”及其极力效仿者,河北衡水中学、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安徽省)、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天源学校、东港市第一中学(辽宁省)、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河南省)、东海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冀州中学(河北省);超级中学“培育”出的学生之向往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北京市第四中学、上海中学(在“向往地”也有许多学校算中层学校);还有常被忽视的一种,在“超级中学”所在地区的偏僻贫穷之处的被其挤压的一些学校,说白了,农村学校。为了方便称呼,分别叫作中、高、低层学校。
大家都知道,教育的矛盾表现在压力上。不只学生压力,还有学校压力。由于升学率的高低,学校压力会变化。
高层学校压力与中层学校压力成反比。二〇二〇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本科生录取人数,北京约550人,安徽约230人,河北约270人,辽宁约250人,河南约400人,江苏约300人,铁证如山,不言自明。而中层学校压力越大,意味着那个地区的教育建设重心会越倾向中层——在应试教育下,它本来其实就是倾向中层学校的。这样,低层学校变得更无人关心了。
因而低层学校学生压力主要来自于生活而非学习。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第三集“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中的贵州留守儿童,每天就是自己养活自己,小小年纪,满面劳苦。中层学校完全相反,它们的学生的压力是三者中最大的。压力越大,矛盾越激化,反抗心理越剧烈,革命性越强。但我们的革命的首要目标还是解放低层学校最迷惘、贫穷的学生。所以,低层学校的学生是我们革命的领导;中层学校学生是最广大的盟军。
而在每个学校内部,学生在考试制度下,他成绩越好,地位就越高,利益越和考试制度捆绑,也就越没有支持新教育革命的动能,甚至会反动。所以那些天天考高分的学生并不厌恶考试。一句话:一切学生都想获得更高地位(都想要考高分然后赶紧跑到经济好的地区去的意思),学生的科举成就决定他的地位。再分成高、中、低分层学生。我们观察具体的一次考试结束后的情形。对中分层学生,他特别想要跨入高分层中,获得更高地位,故一方面,他要打到现存的高分层学生,这就要求生活上要联合现存的低分层学生;另一的学习方面,他要考好成绩,不能向成绩不好的低分层学生学习科举的方法,于是在学习中,又要谄媚高分层学生。对高分层学生,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更加紧学习,而在学习方面不能向中和低过多讨教,所以他一般在校园生活中最轻松,学习上则不屑于和“白丁”交流。前段时间流行的所谓“凡尔赛”的炫耀文化在应试教育中,就这样体现在高分层学生身上。对低分层学生,学习上他要向中、高分层乞讨,生活上或多或少被中、高分层学生、家长、老师鄙视、戏弄、利用,特别是一直处于这个分层的学生,他受考试制度压迫最深。虽然他们在应试教育中被老师批评为十分“危险”、不努力不“上进”、不守规矩,但他们因此就是教育革命的领导力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