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方案的历史意义

2023-10-20
作者: 刘溜球同学 来源: 刘溜球的自留地

  今早在群里看到一部电视剧里面的台词:我们外人不知道,他们自己人总知道了吧,还书写历史呢,就小岗村那地儿,你听他们凤阳人怎么说,他们自己选不出来吗?我怎么就没听说过大寨需要下派啊?怎么可能要给他们下派什么村干部?小岗村要是不穷折腾,华西村怎么没需要下派啊?

  由此,故在微博说了一段该时期的事情,原文如下:

  在改革开放中,最早实施户户包田的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最终于二零一六年把此前分出的土地重新收回,重新回归集体所有,统筹合理利用,壮大集体经济。

  并于在二零一八年二月九日,靠集体经济实现了首次分红。

  在分红大会现场,每位小岗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说:从没有分红到有分红,从分红三百五十元到五百二十元,这些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二零一八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年小岗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了很大发展。

  正因为如此,有些网友就在大谈特谈吃不饱饭、华西村怎么了。

  可他们并不知道,之所以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粮食增产明显,是因为前三十年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二十六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两百亿人民币,到一九八二年为止全部投产,尤其是大量化肥厂的投产,为粮食产量爆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且这批项目落实到投产效率极高,尤其是生产化肥的技术设备,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四三方案主要的化肥厂建设投产情况就很明白了:我们可以看到化肥引进项目,最晚的在一九八二年就全部投产了。

  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化肥项目,其他包括化纤、烷基苯等项目,全部都在一九八二年建成投产了。

  在单干后的个体农民买不起较大型的农业机械,原来社队已经有的农机,大部分也因无人维护管理而弃置,因为农业机械化并不单单是一个机器的问题,它涉及到整个配套的农机修造维护体。

  因此在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我国农村大量地区,根据公社的三级体制,形成了三级农机修造网,以保证农业机械化能够稳步推进,一九七五年和一九六五年相比,主要农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六至十一倍,为保证农业连年丰收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七九年后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生产队合作化解体,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变小,因农机作业成本较高,加之国家取消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使得原有的农机具失去了使用价值,农田作业又变为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毛主席在一九六五年重上井冈山时,就对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谈到: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农的利益?

  那么,这个四三方案到底在解决中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上,尤其是吃和穿的问题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这一点在《党史资料》系列刊物里,有过大概的分析和估算:一九八零年我国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比一九七零年增加了将近三倍,而通过四三方案引进的化肥制造设备,其出产的化肥,比此前我国自己生产的小化肥,其有效养分也高出了将近三倍。

  总之,这样一来二去,仅仅在一九八零年,少数化肥厂还没有完全投产的情况下,每亩耕地的粮食增产量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七,也就是说每年能增产粮食五百多亿斤。

  这也就意味着,在化肥厂还没有完全投产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人民每人每年能增加口粮六十斤。

  如果就以这个来当时社会情形不好,来否定前三十年的艰苦建设,那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建国初期,因为全国人民都要勒紧裤腰带搞工业化建设,而搞工业化建设的原始积累又只能从农业剩余上获取。

  而且除了因为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所以需要大量原始积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要比今天严峻得多。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你想要安心搞建设那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这代人长时间的处于一种和平环境之中,所以几乎已经淡忘了我们的新中国是从战争泥潭中挣扎奋斗出来的。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建设,那么它随时都有可能会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侵略,即使是建国以后,新中国面临着的战争环境,也远比今天我们想象中的要严峻很多。

  再者就是此前,凤凰网旗下的风暴眼对着自己东家涉嫌上百亿金融诈骗、无数韭菜几年来求告无门的天大丑闻置若罔闻。

  却再次关心起华西村,炮制出一篇标题耸人听闻的报道《后华西村时代:工作三十年,账面上百万财富一夜清零》,文章中这样描述道:每户家庭登记在村账簿上的几百万资金无法兑付、有村民三十年的老别墅迟迟得不到修复,雨天漏水、墙壁长白斑 ……

  风暴眼的这篇报道的确可能反映了一些真实情况,但搞出工作三十年,账面上百万财富一夜清零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就是扭曲基本事实和误导读者了。

  一些大聪明就着这篇报道又在渲染集体经济行不通,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才是未来。

  然而,一位网友在凤凰网的评论区调侃说:点开之前,让我看看他们穷成什么样儿了;点开之后,村民在村里打工,并把孩子送到国外深造,看完之后我才觉得,打扰了,是我不配。

  按照风暴眼的说法,似乎华西村村民以前抚养老人、送子女出国深造的钱就不是财富?以前用存在村账簿上的资金兑现的大别墅、小汽车,那就不是财富,只有现在存的资金才叫财富?

  我并不否认华西村现在出问题了,而且出了很大的问题,但这否定不了华西村村民曾经阔过的事实。

  即便是面对目前的窘境,华西村普通村民的状况也远好过全国绝大部分普通村民的状况,甚至好过江苏本省绝大部分普通村民的状况,江浙是富庶之地,但两极分化同样严重。

  弄清楚曾经户均存款六百万的华西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才是有社会调查与采访权限的媒体应该负起的责任。

  遗憾的是,这帮媒体只盼着华西村早日破产,然后狠狠踏上一只脚,拿华西村的所谓的惨状编织一个信息茧房,来欺骗大众集体经济行不通。

  那么,华西村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二零二三年七月二十日晚间,华西股份发布公告,华西村委会拟将其持有的江苏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百分之八十的股权转让给江阴国资办旗下的联华基金,股权转让价格为人民币一元。

  公告指出:此次权益变动的目的在于支持江阴市重点企业纾困,推动化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债务危机。

  早在二零二一年二月,网络上就已经传出华西村某广场人群冒雨排长队疑似挤兑入股资金的消息,原因是华西村的入股分红突然从承诺的百分之三十变为百分之零点五,坊间传言华西村濒临破产,引起了周边投资村民挤兑。

  并且当时关于国资委已经接手的说法被有鼻子有眼儿地传播,直到两年半之后,传言才变成了事实。

  虽然两年多前,华西村还没有走到资不抵债的地步,但是这近两年来,华西村净利润的持续下滑,终于还是导致华西村被华阴国资委接手。

  二零二二年,华西股份实现营业收入二十九亿元,尽管营收同比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一,但是净利润却同比减少百分之三十八,为二点四九亿元。

  二零二三年中报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三千九百四十九万元至五千四百三十万元,同比下降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六十。

  华西股份对于利润下滑原因做出表示:今年上半年的化纤业务产品毛利率下降,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同比减少,生产过剩危机导致工业企业平均利润普遍萎缩、金融市场更是一片惨淡,这是目前整体市场面临的处境,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华西村,也逃不开这个困局。

  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华西村已经资不抵债,据此前媒体报道,华西村总资产五百四十二亿、负债三百八十九亿,以此来计算负债率,是已经高达百分之七十一,在净利润持续下滑的局面下,华西村的确会面临短期兑付危机。

  然而,放在全国来看,华西村的负债率不过是目前国内企业平均负债水平,债台高筑是目前国内外企业主体面临的普遍状况,全球五百强强的企业负债率普遍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以债务创造财富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的通病,华西村走上了这条道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背离。

  但鼓吹私有化的媒体不应该搞双标,对普遍存在的事物和状况视而不见,唯独盯着华西村这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化石,动辄炒作华西村濒临破产,不去反思走入穷途末路的金融资本主义,却总想着反思已经成为历史的公有制和集体经济。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