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符号: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
他离开了。过去的事业渐渐被各种“新生事物”一层又一层地涂抹、覆盖掉了。他的形象逐渐模糊:起初是立体的,后来慢慢地平面化了。当然,名字还留在那里,被各种各样的人说来道去。他被简化为几个符号,完整的历史也在人们的观念中化作了孤立的片段。
片段和符号是简单的,易于把握的,但也是单薄的。现实社会的矛盾运动使人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单薄的符号上添画上一些本不属于他的东西。他的模样被涂抹得走了形。
一
今年的九月九日,共青团公众号发了一篇纪念文章,叫做《45年了,万山红遍的中国,您一定看见了吧》,虽然题目和内容不大搭,但全文读来十分动人。这文章大概说了这些事情:他“家风”严格,不许子女搞特殊化,让子女“过着工农子弟般的生活”,培养子女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悉心收藏岸英遗物,对儿子怀着“老父亲”般的怀念,每当人们看到他收藏的遗物“无不动容,无不感慨”;他日常使用的是竹拐杖、补丁摞着补丁的衣服,旧拖鞋,他拒绝加菜,自律地要求工作人员足额缴交伙食费,“一定要结清账”。他的一生化作若干物件,这些物件“诉说着他是何一生拒奢侈重简朴,如何时刻不忘艰苦朴素的”。人民领袖的清廉自律,在贪腐横行、奢靡无度的年代里,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足以让一些人心虚、汗颜,如果这些人还有灵魂的话。但是,事情的玄机也在这里。
他们只能在无害的范畴内挑选他的形象。在这些人看来,如果他光芒耀眼,那最耀眼的一定是他身上一块又一块的补丁,是清廉,是家风,是记得明明白白的账本。总之,他是美德的化身,是自律清廉的楷模。
感人呀!泪目呀!确实很“泪目”。反差越是巨大,越能给人以刺激,达到某种文学效果,赚取些感动和泪水来。但为什么有反差呢?这反差的前提是什么呢?这预设了一个前提:他是高高在上的。他本可以如何如何,却没有这样做,因此成了官员私德的楷模。
他凭什么“本可以如何”呢?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公仆们为什么“本可以”有特权呢?
在关注反差时,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他视作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这正是他一贯反对并汲汲于消灭的旧东西。他批判电影《武训传》,就是因为《武训传》不触动旧社会基础,给人民喂旧社会私德楷模的毒鸡汤,“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
他当然是艰苦朴素的。但他不是旧时代道德的楷模,也不屑于做这样的楷模。他根本不想做青天大老爷。他反对海瑞式的清官,因为清官维护的是旧秩序,是统治者的好帮手,是群众更险恶的敌人。明明是新时代的人,却为什么要去做旧时代的统治者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