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支前民工——颠覆战场力量天平的大秤砣

2025-03-24 728 0
作者: 双石 来源: 双石茶社

  笔者在写作本书时,曾经想就陈毅所言的“小车推出的胜利”写几句话。

  ——讨论淮海战役,这是不能不提及的一大奇观。

  然而,当笔者找来相关史料作功课时,却发现自己对自己还是过于自信了:这个格局,这个内容,实在是太宏大太浩瀚太复杂太丰富,远比战场上的运筹帷幄血肉相搏更为精彩更有张力,其深厚凝重的内涵和魅力,绝非笔者一支浅陋之笔所能承载所能传递,非得花大功夫整出一本厚重的大部头,才能勉为其难地说道清楚明白!

  不过笔者还是勉强找了个自我安慰的理由:这个不能全怪笔者这些后生,因为就连当年的中央军委,也没有预估到会整出这么大一个格局来——在淮海战役决战决战方针确立后,中央军委在成立淮海前线总前委的同一份电报中,对这次南线决战的规模、时间曾作出过一个预估,并要求总前委会同有关战略区域领导机关“统筹解决”: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1]

  此前的九月会议和济南战役准备工作中,华东局领导人对即将发生的战略决战也有相当的思想准备:济南攻坚时准备国民党军的“几个兵团都来,我们拼老命也要跟他打,要大部或全部歼灭他。如歼灭敌人这几个兵团,敌人的重点防御即垮了”,甚至预估了济南战役胜利后的工作转移——“各分区即由领导武装斗争转变为支援武装斗争,因本区无敌人可打了,主要支援外线的武装斗争。”[2]

  对未来决战的后勤准备方面,华东局方面甚至比中央军委的预估更加超前更留有余地——就在中央军委作出“八十万人吃饭”这个预估的同一天,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的刘瑞龙在日记中写道:“济南战役后,华东局指示准备后勤,以粮食为重点,其次桥梁、道路。一百万人口,三个月粮食,二百五十万石。”[3]

  这说明,还在谋划和准备淮海战役时,他们就已经在准备打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仗了!

  然而,跟这场大决战的实际进程来看,这些预估还是显得过于保守。

  从时间来看,这次决战的时间区间是65天——两个多月。

  从“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来看,远不止“80万”,而是翻了倍——还没加零头。

  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战役进入第二阶段,战场重心南移及西移,情况即已超出中央军委战前预计——据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的刘瑞龙日记记载:

  战役第二阶段,中野及华野全军进入豫皖苏二分区,战场吃粮人数约计百二十万人,中野主力及地方部队二十万人,随军民工五万人,后方临时转运民工十五万人。华野本身、新兵及俘虏共五十万,随军民工二十万,后方转运民工二十万,马匹四万抵十万人消耗,再加十万人预借粮共一百四十万人。[4]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