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人民革命与现代性问题——《多余的人》读后
阅读刘继明与沙黑合作的长篇小说《多余的人》后,有无限的感慨。主角郁平和他的妻子乔丽的一生,就像是一部教科书那样,深刻地具现了现代性与人自身命运的纠葛。
郁平从传统乡村进入现代,最初是因为参加革命队伍,后来是革命胜利后的工作单位中间,其命运由此开始脱离自己的掌控,现在,是自己无法控制甚至是难于知情的权力之手,在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权力之手如何运作,也远谈不上公正。
《多余的人》以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凸现了郁平一生的坎坷经历,基于个体亲历的经验厚度,实现了叙事的深度,对文革、现代性和主体命运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主角们在“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之间的徘徊往复
主角郁平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算是旧时代乡村的上层人士,因此,具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他和他的哥哥都具有对于旧社会的自主批判性,由此,都参与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正是在共产党的干校中间,郁平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与同学和上级的行动互动和思想交流,在小说的画卷内展开。1945年日寇投降之后,1946年6月国民党开始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彼时弱势的共产党军队选择了“北撤”,郁平因病未能随队,由此留在后方。正是在这里,展开小说的矛盾,其同乡庄世庭先是带来锄奸队镇压了郁平的哥哥,随后,庄世庭自己因为无故离队被作为锄奸对象,阴差阳错之下,郁平还在锄奸队要求下,在追捕庄世庭的路上开了一枪。
很显然,旧社会对于其统治阶级成员而言,都已经丧失了说服力,因是之故,相当大一批上层阶级的子弟,也为马克思这样的名字和革命思想所吸引,离开家庭,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在乡村那个熟人社会中间,郁家与庄家作为地方上的统治性存在,彼此间存在着长期的利益关系竞争,也存在着各种人际情感纠葛,庄世庭的堂姐还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在革命队伍内部,两家的青年一代又重逢,还无意之间延续了从前的竞争模式。旧时代的竞争关系和矛盾,被无形之中带进去革命队伍内部和新社会中间。
在革命后时代,郁平先是在省报编辑位置上工作,后来又选择退出权力场域,选择了教师职业,当然,他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资历的高级别教师。身具这样的光环,事业与人生的起点都不错,在这个背景下他邂逅了自己的妻子乔丽,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并育有一子。好时光结束于1959年的内部审干,郁平被怀疑有叛卖嫌疑,开除公职且遣返农村故乡。
妻子乔丽一个人带着小孩在城,然后还失去了曾经的好房子,搬去陋巷居住,在身心俱疲和前途恐惧之下,乔丽精神出了问题,她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次次深夜徘徊,某次夜间竟然无意识之间堕入河中,还淹死了自己的儿子,为此被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