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庸:中国古代认识与防治疫病的医史文献摘录

2022-05-09 1483 0
作者: 李今庸 来源: 微信公众号“本能系统医学论”

  国医大师李今庸通过研究我国古代文献有关疫病的论述,详细探讨了古代疫病名称的定义、发病原因和传染途径、古代流行概况、防疫措施和治疗方法,表明了我国古代对疫病有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防治手段丰富多彩。

  目录

  疫病的定义

  疫病的发病原因及传染途径

  古代疫病流行举例

  古代的防疫措施

  一、驱疫

  二、隔离

  三、逃疫

  四、净化水源

  五、净化空气

  六、悬药门户及带药身上

  七、涂药鼻口耳

  八、服药

  九、粉身

  十、洗浴

  十一、调摄

  十二、返观

  十三、熏蒸衣物

  十四、视病不正对

  十五、痘苗接种

  古代疫病治方

  一、内服方

  二、外治方

  1.搐鼻

  2.点眼

  3.掩脐阴

  4.熨法

  结语

  疫病的定义

  在我国商代甲骨文里,已出现有“疫”字。然则所谓“疫”者,《说文·疒部》说:“疫,民皆病也,从疒,役省声”《释名·释天》说:“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疒部》说:“疫,俞壁切,疠鬼也”,又说:“疠,力誓切,疫气也”,《素问·补遗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温厉大行,远近咸若”,《集韵·去声上·六至》说:“疫,《字林》:病流行也”,《温疫论·正名》说:“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今省去‘彳’加‘疒’(原作“疫”,误,今改)为‘疫’,又为时气时疫者,因其感时行戾气也,因其恶厉,又谓之疫厉”,《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是“疫”之为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生则易于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病势凶猛,延门阖户,一乡一区如鬼厉之行使,患者无远近长幼,病状率皆相似也,而且表明我国在商代已经流行过疫病。

  疫病的发生原因及传染途径

  我国古代通过对自然现象与人类发病的长期观察,认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下列五种为其主要原因:

  第一 《楚辞·天问》说:“伯强何处?惠气安在?”王逸注:“伯强,大厉,疫鬼也,所至伤人”;《后汉书·礼仪志中》说:“大傩,谓之逐疫”,李贤等注引《汉旧仪》曰:“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释名·释天》说:“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疒部》说:“疫,俞壁切,疠鬼也”,《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疫疠病候》说:“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其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疾疫流行,无远近少长,患者之病状率皆相似,如有一种无形之鬼怪精物作祟,使之相互染易,因呼之为疫疠之鬼。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