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婚姻、家庭与人口生产

2024-02-05 1366 0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类社会之所以生存和延续,主要依靠两大类的生产。一大类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这其中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而另一大类的生产则是人口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中目的之一就是,就是为了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的生产则就是为了人口的生产服务的。人口生产还涉及到自身生命的再生产与他人生命的再生产。人们的每天的吃喝住穿行,以及娱乐等活动,就是自身生命的再生产,而结婚与生儿育女则是他人生命的再生产。

  这样看来,家庭的出现,其主要功能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家庭能够作为物质资料的一个基本的生产单位。这种情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时代是基本的和普遍的。直到资本主义出现之后,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开始逐渐取代了家庭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单位的功能。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家庭依然承担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单位这样的功能。大多数家庭就只剩下了另一个功能,即人口生产的功能。虽然现代家庭,真正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功能的数量并不高,但是现代家庭的成员,为了维持人口生产的功能,仍然需要家庭成员参与到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生产过程之中,并将从中获得的收入用于家庭生存的维持和子女的生产与养育。

  在中国农耕社会时代,劳动者的婚姻与家庭的组建就是为了人口的生产。在出生的人口中,劳动者家庭中的男女都要承担较重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同时也要担负人口生产的重任。在那个时代,所谓男女爱情只能是一种奢侈品。当然,如果夫妻二人性格相合,互相恩爱,那对家庭简直是一大幸事。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只要能够把这个家庭的基本功能维持下去,那也就足够了。人们不能再奢望得到其他的东西了。

  中国农耕社会的婚姻不重爱情。至少在劳动者那里,无闲暇时间谈及爱情。在非劳动者那里,爱情也不是什么不可缺少的要素,官宦人家要讲究门当户对,讲究政治联姻,那不过就是为了维持财产的存留以及在政治上对权力的保有之期望。爱情这种东西实在太稀有了。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对多数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红楼梦》里贾母批戏文,说书生小姐之间的故事都是一些潦倒文人胡编出来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西方社会在文学与艺术中开始描述爱情,也是在文艺复兴时代之后。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当然是对神权和世俗政治权力的一种反抗。但是,凡事一旦走到极端就会走到自身的反面。在那里,只有个人、个人、个人,婚姻不谐,离婚就是了。至于孩子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固然也有一些所谓补救的措施,但终究是非常有限的。至于父母老人,在西方现代家庭的字典中,从来就不存在所谓赡养和照顾的词汇。只有个体,没有家庭,也就没有国家,更没有所谓家国情怀。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