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民公社"依然存在,中国是何景象?
近些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新华网相继报道周家庄,曾题为《“最后的人民公社”……》引发人们热议。周家庄为何成了“最后的人民公社”,或“全国幸存的人民公社”?
一、“老坚决”雷金河“坚决”成功了“最后的人民公社”
原来,周家庄1949年就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1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合作社,1956年建立了由6个自然村组成的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周家庄人民公社在“老坚决”雷金河的领导下,一开始就呈现出相当的优越性。1960年前后,我国农村陷于严重的经济困难,好多地方颗粒无收,淪于饥荒。但周家庄的粮食却做到了交足国家的,留足自己的,不仅社员衣食无忧,骡马膘肥体壮,而且集体投资11万元,动工办电。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架起高压线25华里,安装了变压器,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农业、企业、小工厂都用上了电力。不少家庭买了收音机,全社生机勃勃。
这个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及社员们,无论是回顾1951年后建社30年的历史,还是目睹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都感觉到周家庄不能分。周家庄公社到1979年底,不仅还清了文革时的18万元债务,集体还有161万元赢余。他们实在想不通,到1980年,全社男女老少平均收入500元,粮食550斤,小孩入幼儿园、入小学、上中学,一律免费;老人到60岁,还有退休养老金。为什么非“包”不可?
万般无奈,雷金河只好于1982年11月30日,召开全社社员大会,在传达党中央要求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指示后,组织全体社员讨论,公决何去何从?结果除二三户之外,大家反对分田到户,坚持集体化道路,坚决反对撤消人民公社。于是,每家派代表在“不分家”协议上签上名字,全社3055户代表摁上了鲜红的手印,强烈要求保留人民公社。
雷金河压力巨大,心急如焚。但他也是老革命,早在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是河北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大家管他叫“老坚决”,真也恰如其分。投身革命就“坚决”,打鬼子很“坚决”,解放战争当游击队长更“坚决”,现在坚守人民公社成了“老坚决”。他拿着全社3055户摁上了鲜红的手印的“不分家”协议,四处奔波。据说,还进京找过当年老首长、老领导彭真、吕正操,求情帮忙,保留周家庄人民公社。只是他们也含糊其词,让雷金河“再观察一下”。 “老坚决”无可奈何,就向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省长的李尔重同志正式提出保证:“今年不分包到户,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那我们就将地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