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不懂毛泽东, 是因为没理解三个源流

2021-10-29 2311 1
作者: 萧延中 来源: 修远基金会

  [导读]作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毛泽东”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称谓,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权威象征,他对现代中国之思想、制度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作者认为,毛泽东的思想深受墨、法、儒三家熏陶,要真正读懂毛泽东,就必须关注三个主题,即《水浒》、王阳明以及法家的著述。毛泽东从《水浒》中汲取的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气,体现的是对平等精神的追求;而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的洞见,也是毛泽东日后指挥战争和治理国家的座右铭;毛泽东对法家开创局面的霸王之气和政治运作的体察入微,也心有灵犀。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1.jpg

  问:在中国,“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称谓,他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概念化、范畴化了。在某一历史阶段甚至是今天,他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中心”,是权威的象征。您能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帮我们理解下“毛泽东现象”吗?

  萧延中:我在1988年的小册子中的确曾以“毛泽东现象”这样的副标题冠名。这在当时起码有两个意思:一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一位具备多方面才华的人,毛泽东在当代中国的影响无与伦比。这种影响力,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并不会随着毛泽东的逝世而有所衰减,甚至有可能反而会在各种角度和各种层次上得到强化。如果说一个人的影响力是靠他在世时所拥有的权力或财富得以支撑,那么,在他身后,在这些世俗的东西都消失了以后,他仍然成为被社会舆论强烈关注的对象,甚至仍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敏感”性,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毛泽东”的这种“缺席的在场”,很显然折射和反映出的问题要超出一般的形式逻辑。它说明毛泽东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仍然密切相关。由毛泽东本人以及由此牵扯到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我把它叫做“毛泽东现象”。

  二是,那时,包括我个人在内,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的评价,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矛盾状态,或者说,出于一种左右为难、模棱两可的境地。对他无论做出全盘肯定或完全相反的评论,都不会是出于本心的澄明。即使在比较理性的角度考量,也难以得出某种绝对化的结论。这是包括“50后”在内,及其以上的一两代人的精神状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也把这种举棋不定,步履维艰的选择和判断的心态,称作“毛泽东现象”。所以,在上述意义上,我把毛泽东(作为一个人的毛泽东)与“毛泽东”(作为昭示出某种“问题意识”的毛泽东)区别开来。我是在“好奇”、“惊讶”、“费解”、“张力”和“困惑”等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毛泽东现象”的。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学术变色龙一条!“现象”“问题”跟伟人放在一起,想做怎样的传播?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