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如何引诱鲁国梁国放弃粮食种植的?

2023-02-28
作者: 潘晓 来源: 学习时报

弃粮种桑终误国

  端牢自己的饭碗,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是一个强大国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管子·轻重戊》记载了一则“种桑误国”的典故,讲的就是手中无粮、遇事则慌,最终害民误国。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子的计谋,故意抬高绨(丝织品)的价格,引诱鲁、梁两国放弃粮食生产,举国种桑织绨,结果在短短三年内,鲁、梁两国因为粮食短缺造成内乱,最后被迫归顺齐国。

  (一)

  自东周开始,周朝逐渐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一些小诸侯国先后被吞并,中国进入春秋时期。列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是一名带领齐国走向强大的著名诸侯国君。在其统一大业的进程中,鲁、梁两国的归顺,是通过引诱其种桑织绨、放弃粮食生产来完成的。

  身处群雄纷争的乱世,齐桓公企图吞并周边的鲁国和梁国,却一直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齐桓公深知,如果同时对抗这两个国家,必然使自己的国家陷入被动局面。一天,他向管仲征求解决之道:我国毗邻鲁国、梁国,这两国对于我们齐国,就像田地边上的庄稼,蜂子身上的尾螫,牙齿外面的嘴唇一样。如今,我想攻占鲁国和梁国,怎样做才是上策呢?

  管仲沉思片刻,答道:“鲁国和梁国的百姓,素来以织绨为业。您现在带头穿绨料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都穿,老百姓自然也就会跟着穿。另外,您还要下令齐国国内不准织绨,这样齐国对于绨料的大量需求必然会仰仗鲁、梁两国,而这两个国家为了追求高额利益,举国上下就会盲目织绨,从而放弃农业生产,用不了很长时间,鲁、梁两国就会缺乏粮食了。”于是,齐桓公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十天内就做好穿在了身上。

  (二)

  齐国还要求大臣们都必须改穿绨服,同时命令齐国百姓一律不准织绨。正所谓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都穿绨服,于是纷纷效仿。一时间,齐国绨制品价格大涨。管仲又对鲁国和梁国的商人说,谁如果贩来绨一千匹,那就赐给他三百斤金;如果贩来一万匹,那就给三千斤金。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国家财政也足够充盈了。

  鲁、梁两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便下令鼓励百姓大力织绨,商人从百姓手中收购,百姓手里就有了钱,再由商人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商人也可获取高额利润。于是,织绨之风风靡鲁、梁,大家争先恐后制作绨服,短期内鲁、梁两国财政“外汇”收入丰厚,“外贸”顺差猛增。鲁、梁两国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种桑织绨运绨,总觉得种桑织绨能够挣到大钱,粮食价格很低,挣不到什么钱,自然不重要,再也没人愿意种庄稼。

  过了十三个月,管仲派人到鲁、梁分别探听情况。只见两国从事织绨的人口众多,城郭内贩运绨的商贩忙碌异常,道路上尘土飞扬,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几乎脚踩着脚,坐车的车轮碰着车轮,骑马的列队而行。眼看时机成熟,管仲对齐桓公说:“可以拿下鲁、梁两国了。”桓公问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管仲答道:“您现在应当改穿帛料衣服,带领百姓不再穿绨。除此之外,还要封闭关卡,断绝与鲁、梁两国一切经济往来。”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突然改穿帛料衣服,也禁止百姓再穿绨服,关闭与鲁、梁之间的边境通商口岸,禁止一切贸易往来。一时之间,鲁、梁两国生产的绨料再也无人问津,老百姓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

  (三)

  民以食为天,但粮食生产非短期能够完成。由于鲁、梁两国忙于种桑织绨,疏忽了农业生产,国家粮食储备紧缺,吃饭成了大问题,两国百姓陷入了饥饿、困顿、恐慌之中。十个月后,管仲派人去鲁国和梁国打探,看到“鲁、梁之民饿馁相及”,连朝廷急需的赋税都交不起。鲁、梁两国国君这才意识到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急忙命令百姓返农,但是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短三个月就能产出。于是,鲁、梁两国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谷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随之凋敝。

  此时齐国趁机抬高了粮食的价格,本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却要花上千钱。为了解决百姓吃饭问题,鲁、梁两国只能咬牙花费巨资从齐国买粮。

  两年后,鲁国和梁国国力衰微,老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了齐国。

  三年后,鲁国和梁国国库空虚,百姓几乎逃亡殆尽,国家已经名存实亡,两国国君请求臣服于齐国。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