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关于东北下岗潮的社会速写,这部影片比《漫长的季节》早了12年
最近,《漫长的季节》完美收官,豆瓣评分一路涨至9.4(超过40万人参与评分),成为近五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剧。剧集以东北工业区、衰落的工业城市为背景,讲述范伟饰演的王响,从查套牌撞车案牵扯到18年前的小城碎尸案、王响儿子王阳死亡之谜,最终揭开案件背后的沉重真相。
一段聚焦于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之交,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东北故事,必然会召唤出曾经大中型企业转轨过程中的,从未被真正讲述的那样一段历史。过去,王响是桦林钢铁厂的火车司机,经历过工厂的黄金时代,“是机务段年年先进”,而随着90年代末国企改革,他下岗、退休,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历史的变迁中,下岗工人曾经遭遇到的悲惨,和他们仍然在经历之中的悲惨,在这部剧中得以重现。
《漫长的季节》
关于社会变迁如何造成人的起伏跌落,社会历史变迁之中居于底层的人民如何可以保有尊严的故事,2011年的《钢的琴》是无法避开的一部作品。在影片中,导演张猛成功地赋予了颓败的后工业空间,以一种历史的苍凉感和视觉的美感。同时打造了一部有情有趣、有形有款、有泪有笑的优秀的中国电影。(戴锦华 语)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戴锦华教授精讲这部二十一世纪最好的中国电影之一《钢的琴》,出自《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国电影50部》。“它展示出电影作为公共艺术的能量,让观众经由电影看见他人”。
《钢的琴》:含泪喜剧与原画复现
戴锦华 口述
本文为节选,整理自《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国电影50部》
《钢的琴》(2011)
今天跟大家分享2011年的影片《钢的琴》。到今天为止我仍然坚持认为这部只有五百万的制片成本制作的影片,是二十一世纪最好的中国电影之一。2011年我曾经说它简直是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影一个充满希望的亮点。
使我做出这样的一个有过誉之嫌的评价的原因是在于,影片在几乎所有的层面上触动了我,并满足了我对于电影这个二十世纪遗留给我们的公共性艺术的期待。而且《钢的琴》展现了一个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全新的技术生产环境当中,全新的社会格局之中,全新的历史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的段落之间,重新去以电影的影像,电影独有的美学的力量,和电影叙事的这种社会的感动或感召的力量,去记录我们的历史,去记录我们的生活,去给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历史遭遇,以可见性。同时让观众能够经由电影看见他人。
最近,为了跟大家分享这部电影,我又一次地重看这部电影,同时又一次地搜索影片的相关资料,以及大家对影片的评论。在一位记者撰写的短文中,他的最后一句话再次引起了我的共鸣。他说,“也许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电影,这些电影也许没有能取得票房的辉煌,也许在它上映的当日,没有那么响亮的喝彩之声,但是它会留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当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一次放映的时候,也许它仍然是满场,它仍然是感召了它的观众,而且观众在观影的过程当中,会再一次因这部电影,而与历史相遇,而与电影艺术相遇”。我看的时候心有戚戚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