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西方式的音乐突破不过是在东施效颦

2023-08-27 2282 5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乌有之乡

  从文化意义上说,西方流派进入中国,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人们要消化吸收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好的东西自然会作为养分吸收进来,但也有残渣作为粪便要排泄出去。

  多年前,中央芭蕾舞团乐团指挥卞祖善,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生,在美国多年的音乐家谭盾在国内进行过一场辩论。我查看了在网上的有关资料,真正涉及两个人争论的核心内容似乎很少,都是在讲双方态度如何之类。谭盾他爹也掺和进来,说谭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样的观点与争论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可能相关媒体也确实说不出什么来。

  不过,我还是看到了一段争论中的主要部分。卞祖善的基本观点是,音乐是制作出来供观众欣赏的,我们的观众和搞音乐的大多数人听后能引起共鸣,能从我们的灵魂深处感受到音乐的美好,这就达到了音乐的目的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他人。音乐家创造音乐干什么?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要写下他们心灵深处的挖掘灵魂的声音,用他们心灵感受的音符写下来,感动自己然后去感动别人。

  谭盾方面我一直没有看到他本人对自己观点的直接阐述。我所看到的都他的支持者们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不是代表谭盾的观点,我无法确认。或许其他有一些观点可能与谭盾的观点有符合的部分。所以这里只能介绍一些这种支持者的观点了。支持者们说,卞祖善的观点是很陈旧的,当今的音乐,甚至也不止是音乐,已经在向多元化发展。音乐不止是用来听的,也可以用一些画面来表达作曲家要表达的东西。这种观点我无法评论。或许在艺术创作方面来说,多种创作形式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妨让人尝试。是好是坏,由听众来评论。

  在一些人们看来,卞祖善的观点比较古典,而谭盾的观点更新潮一些。我想思考一下,所谓新潮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么会出现。卞谭二人,似乎他们的创作渊源大都来自西方音乐领域。卞祖善是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指挥。《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显然是中国风格的,但表现形式是西方交响乐。这应该算是民族音乐与西方形式的一种结合。今天,我们在网上的视频中,依然能看到或者听到北京一零一中的金帆交响乐团演奏《红色娘子军》组曲,听到的网民们无不极力赞美,并为之激动。

  而在八十年代脱颖而出的谭盾,应该是受到西方在古典音乐之后的更多的新的潮流与派别的影响。刘索拉所写的小说《你别无选择》,应该就是对那个时候,一所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在进行所谓模仿西方叛逆式音乐的新探索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行为。这所音乐学院(应该就是以她就读的中央音乐学院为模板)里各类学生的音乐创作理念,以及他们创作过程中的百态。我读过这本小说,现在想来,他们的创作基本还是在模仿西方。中国音乐界在创作中是讲究采风的。小说中的学生有没有采风,我没有印象了,但他们在小说中的各类表现似乎都没有跟采风发生什么关系。

查看余下6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音乐,其实不只音乐,包括所有的艺术,可以有自己的独创,可以兼容并蓄,但都应该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脱离了这个核心,那艺术的生命力将会非常短暂。有的人做音乐很独特,很有风格,甚至很有水准,但就是不被老百姓接受,于是就说是老百姓水平低,欣赏不了。是,我们承认老百姓的欣赏水平有限,不懂你音乐融入了什么调,什么音,但听到你音乐时内心有没有或喜或伤的触动,总还是明白的吧?就像粤语歌曲,真正听懂文字的也没多少,但流传的歌曲却很多;就像钟子期只是个樵夫,估计音律也懂不了多少,但却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
0条回复
任何优秀的艺术文艺作品都是时代和人的剧烈碰撞积累到一旦程度的产物,那是要振动人的灵魂感天动地的天籁之作,红色娘子军是中国革命几十年真性情的产物,中国的砖家文人屎尿体到处模仿浅薄,如何能行,中国的大飞机早不如买买不如租能行吗,同样适合中国的艺术,没有过自己的灵魂是没有安身立命之所的。从艺术兴衰可以看到人的创造力灵魂的兴衰,可以看到工业化的命运,可以看到国家民族的命运。
0条回复
农村不识字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大多也都要脸,在公众场合,都不会把鸡这种鄙陋的字眼挂在嘴上,在座诸公,将罗刹海市比作国际歌,难道连不识字的老实巴交的农民都不如吗?你们是在侮辱国际歌。你们口口声声人民群众,其实你们一点都不了解熟人社会里的群众。
三湾改编的目的是啥?不是说,只要会打枪的,都是革命同志,都要给他贴上革命标签。牛奶不要兑水。
0条回复
人民喜欢传播的音乐就是世界音乐……
0条回复
刀郎的新专辑山歌寥哉,基本做到了以中为体以西为用,让人听的耳目一新,这是刀郎在流行音乐方面可贵的探索。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