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易中天先生的幽默感哪里去了?


  20多前在武大读书时选修易中天先生的《中西比较美学》,每次去上课总是要提前赶到教室占座位的;若稍晚一步,不仅找不到座儿,连走道也挤得满满当当,想“见缝插针”都难了。

  易先生的课的确讲得好。一门在别的老师那儿也许枯燥乏味的课程,到了他这儿却妙语连珠、趣味横生,容纳好几百人的大教室里不时引起哄堂大笑。易先生当然不是一味地逗乐耍嘴皮子,而是话里藏锋、旁征博引,将极为敏感的现实话题十分巧妙地插入枯涩抽象的学术思辨当中,让人心领神会、会心一笑;易先生不仅口才好,还有表演才能,讲到出彩处,他甚至会像说书那样连比带划地哼唱起来,那种幽默风趣、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在当时的武大算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吧?

  那时候,中文系的不少学生都是易先生的铁杆粉丝。记得毕业离校前夕,我和一位同学特地去易先生的府上拜访他。所谓“府上”,其实只是一套小的不能再小的二居室(也许是一居室?),师生仨在不足五平米的客厅谈了一会儿,就告辞了。尽管这只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但我们这些学生对易先生的敬重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从武大毕业没多久,我就听说易先生从武大调到厦大了。关于他调离武大的原因,我偶尔从相聚的同学议论中得知,不外乎是受压制、怀才不遇之类。我对此笃信不疑。易先生离开武大时才是个讲师,以他的个性和才情,这样的冷遇也在预料之中。想当初,国学大师程千帆也是受不了冷遇和排挤“愤而出走”的。但易先生到厦大后并没有马上“红”起来,而是继续落寞了一段时间。据早我两年毕业的校友、诗人野夫披露,他做书商期间,还帮易先生出过一本书,印数只有五千册。其实作为学者,这样的“落寞”本是常态,许多公认的学术泰斗如钱钟书、陈寅恪莫不是在一种甘于寂寞的状态中终成大家的。在我心目中,易先生似乎也可以在学术领域成为引人瞩目的“大家”的。

  但后来的情形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易先生自从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台”后,很快变成了文化界的热点人物,他那些侃三国谈水浒的通俗文化读物几乎在一夜之间风靡图书市场,印数动辄上百万,连当初野夫帮他出版后无人问津的那本书也被出版社重新包装后成了畅销书。易先生现在的影响,早已溢出了文化界,跟余秋雨、赵本山等人一道,成为了深受大众追捧的文化偶像和网络红人,他的每一步行踪每一句言论都能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和热议。近来,易先生更是把兴趣从“百家讲坛”式的神侃和戏说历史,转向现实关怀和公众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以至有人惊呼,易中天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由“知道分子”变为“公共知识分子”了。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